推进工业强市战略 重振九江制造辉煌,他们准备这样做····
中共九江市委宣传部,九江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日期:2018-09-20 15:16:47

 

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学习贯彻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市直相关部门于8月至12月举办“贯彻十一届六次全会,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

 

 

9月20日上午,市工信委新闻发言人、经干校校长丁格非介绍见证改革开放40年成就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一起来看看吧····

 

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新闻发言人、经干校校长丁格非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作为江西的老工业基地,这里诞生了江西第一根火柴、第一颗钉子、第一块肥皂、第一艘轮船,九江制造曾经创造了令人自豪的历史荣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无论是是曾经的“强工兴城”、“决战工业”、“推进新工业”等发展战略,还是如今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都是紧紧抓住工业这一发展要务不放松,一以贯之谋发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我市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并加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

 
 
 
改革开放40年 工业辉煌成就
 
 
▲▲▲
 

 

1.工业总量逐步扩大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工业总量快速扩张,工业总产值由十亿级、百亿级发展为千亿级,逐步迈上新台阶

 

经济指标方面,据测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由1978年(下同)的292户增加到2017年的1607户,增加了4.5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5.4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5603亿元,增加了1036倍;实现利润总额由0.3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74.3亿元,增加了1281倍。

 

产品产能方面,形成了一批十万、百万、千万级产能,在全省占据着重要地位,如原油加工产能1000万吨/年(下同)、钢铁550万吨、水泥3000万吨、纤维素纤维80万吨、棉纺300万纺锭、服装5亿件、有机硅50万吨、化肥200万吨、玻纤35万吨、造纸150万吨、火电装机336万千瓦、铅锌冶炼20万吨、船舶200万载重吨、汽车10万辆、发动机15万台、空调500万台、食用油200万吨、啤酒20万千升等。

 

 

2.产业结构逐步完善

改革开放40年来,产业结构由传统单一的纺织、建材产业向传统新兴产业多元、并重发展转变,产业结构日趋完善。尤其是新一届市委班子确立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定位了推进“555”工程。

 

一是推动五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包括石油化工、现代纺织、钢铁有色、装备制造、电力能源五大产业。2017年五大传统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61.7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68%。

 

二是培育壮大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电子电器五大产业,2017年五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91.4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32%。

 

三是打造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包括石油化工、现代纺织、电子电器、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产业,培育新动能,形成“5+1”千亿产业。同时,长江沿岸、昌九沿线的县(市、区)重点发展1个首位产业、2~3个主导产业;其他县(市、区)重点发展1个首位产业、1~2个主导产业。全市共有10个产业基地入选全省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

 

 

3.发展质量逐步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方式由简单粗放型向规模集约型、由产品单一向门类齐全、由污染高耗型向绿色生态型发展转变,工业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一是品种逐步齐全。全市工业结构由以纺织等轻工业为主向以轻重工业并重发展转变,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已拥有36大类400多个小类产品。

 

二是品牌成果丰硕。九江具有“江西名牌”产品工业企业36户,数量居全省前列,全市现有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共292个。纺织工业方面,拥有羽绒服装品牌40多个,全省纺织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70%来自我市。食品工业方面,庐山云雾、宁红、修水双井绿、九江茶饼、仙客来等正成为九江的一张名片。

 

三是发展理念转变。严格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园区生态化改造全面推进,扎实开展化工企业清理整顿退出工作。大力开展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清理淘汰,共淘汰57台燃煤锅炉。

 

 

4.骨干企业逐步壮大

改革开放40年来,一批龙头骨干工业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百亿级、五十亿级和十亿级梯级队伍,带动一批行业“小巨人”“单打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快速成长。

 

目前,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00余家,总量居全省第二,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企业2户。即九江石化公司和九江钢厂,过50亿元~100亿元企业3户,过10亿元~50亿元的企业87户,过亿元~10亿元的企业889户。

 

龙头顶天立地。目前,九江拥有全国炼化行业最早的智能炼厂、江西唯一的炼油企业、江西最大纳税企业——中石化九江分公司;全球最大的且有100万吨产能项目正在推进的粘胶纤维生产企业——赛得利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全球最大电解液生产企业——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有机硅单体生产企业——江西蓝星星火有机硅有限公司;全省最大台资企业——年产1400万吨的亚东水泥;全省最大的港资企业——理文集团;全国最大、全球第三的玻纤生产企业——巨石集团九江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

 

 

5.工业贡献逐步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一是经济贡献大。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从35.6:29.8:34.6调整优化为8.0:50.2:41.8,工业主导地位日趋突出。

 

二是税收贡献大。工业上交税收由改革开放初不到1亿元,发展到去年近200亿元。尤其是从2015年以来,全市工业税收呈现爆发式增长,2017年实现税收220亿元,比2014年翻一番,2018年比2015年有望翻一番。纳税过亿企业达到8户,九江石化税收超过100亿元,成为全省纳税第一大户。

 

三是就业贡献大。产业工人就业人数由改革开放初的9.39万人,增加到当前32.11万人,增加了2.42倍,就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比重提升4.03个百分点。

 

6.发展平台逐步夯实

改革开放40年来,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发展平台承载体系日趋完善。工业园区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壮大,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12个。

 

全市成功入选首批创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城市。共青开发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九江经开区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千亿园区”俱乐部并跃入全国百强经开区;湖口县精细化工产业化基地晋升国家级高新产业化基地;永修县和共青城市均成功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湖口高新区和德安高新区均成为省级高新区。瑞昌市经济开发区升级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现有各型标准厂房突破300万平方米,尚待开发土地100多平方公里。市本级打造总面积160平方公里的“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初具雏形;各县(市、区)均建设1平方公里“科技园”,用于承载高新企业、科创中心、孵化器项目等。

 

7.科技创新逐步加大

改革开放40年来,不断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66家,国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4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8家。建立院士工作站29家,柔性引进“两院”院士33名,建站总量位列全省第一。

 

九江石化入选全国石化行业唯一的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巨石集团九江公司、九江石化获全国首批“绿色工厂”称号。全市共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8个,项目总数位居全省前列。每年投入1000万元推进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作,目前已有国家级两化融合企业3家、省级16家、市级200多家。

 

组建一批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目前全市共有69家,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培育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全市达到43家(国家级8家、省级8家)。

 

 

 
下一步九江工业这么干
 
 
▲▲▲
 

紧紧围绕工业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工业升级带动产业升级,打造产业升级新高地。

 
 
 

以“百千万”目标为引领,推动总量升级

 
 

咬定“百千万”目标(即通过3~5年,百”实现10个以上的百亿企业,“千”达到5个以上的千亿产业,“万”打造万亿临港经济带。),大力推进“555”工程,坚定不移做大工业经济总量。

 

培育百亿企业方面。打造一批百亿级、五十亿级、十亿级企业梯队。税收过亿元企业40户以上。

 

打造千亿产业集群方面。推进石油化工、现代纺织、电子电器、新材料、新能源等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快速壮大产业规模,尽快形成五大特色千亿产业集群。

 

实现万亿总量目标。每年滚动推进100个投资5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个新经济新动能项目,力争每年新增“小升规”企业100户以上,加快建成万亿临港经济带。

 

 
 

以转型发展为抓手,推动质量升级

 
 

坚持优化存量、培育增量,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推动新材料、新能源、电子电器、生物医药、绿色食品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占比逐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加快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大技改投入,逐年提高技改占工业固投比重,通过运用新技术实现企业的裂变扩张、提能升级。近期,我们成功争取全省2018年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唯一试点城市,下一步抓好三年试点工作。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创新制造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打造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推动园区升级

 
 

抓好园区“五化”同建。近期已出台《关于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实施意见》,今年内全市所有工业园区都要完成生态化改造。2020年,在全市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示范园区,进一步推动工业园区“环境景观化、企业环保化、生产安全化、产业循环化、管理智能化”建设水平大幅提升。

 

推动化工企业转型发展。严格化工企业准入条件,大力推行负面清单和“一票否决”制度,坚决不引小化工企业,沿江1公里内不再新建任何化工企业,全面推进化工企业清理整顿退出工作,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发布会现场,记者们就市民关心的话题向市工信委的同志发问,继续往下看!

 

发布会现场

 

 
经济晚报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下九江市工业在创税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以及采取了哪些举措?

 

答: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工业摆在核心位置,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工业税收的变化。

一是总量这个角度。从纵向比,工业税收2014年115亿、2015年134亿、2016年159亿,到2017年实现了220多亿元,也就是说2017年比2014年翻了一番,2018年有望比2015年再翻一番。从横向看,今年1-8月,全市上缴工业税收181亿元,同比增长24.6%,占全省工业税收21.7%,占全市财政收入比重47%,比去年底提高5.7个百分点,对财政税收增长收贡献率达87%,总量超过2016年全年工业税收总量(159亿元),比南昌多34.7亿元、比赣州多73.9亿元、比宜春多99.7亿元。

二是从重点税源企业这个角度。我们作了一个统计,2017年我市税收过亿元企业达到8户,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了近70户。今年我市把培植重点税源企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拟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从调度的情况看,1-7月份我市税收过亿元工业企业已达到7户,预计全年有望达到14-16户,通过2-3年的努力税收过亿元企业有望超过30户。

 

 
中国江西网记者提问

 

问:在推进产业发展、培育新动能方面,九江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围绕市里提出的工业“百千万”目标,今年年初我们提出重点打造“5+1”千亿产业集群,即发展石油化工、现代纺织、电子电器、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产业集群,并着力培育新动能。

石油化工产业以炼化一体为主导打造全产业链;现代纺织产业打造“纤维素纤维—纺纱(涡流纺)—织布(无纺布)—印染—成衣(应用)”产业链;电子电器产业打造“玻纤—电子布—铜箔—覆铜板—PCB(印制电路板)—电子产品应用”产业链;新材料培育有机硅单体到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硅烷偶联剂、氟硅化工的有机硅新材料产业链。新能源产业打造“电解液—锂电池—BMS/PACK—动力总成—整车制造—充电桩”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培育新动能,主要依托九江经开区、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共青城国家级高新区和各县(市、区)“1平方公里”科技园。

在机制方面,市里制订了“一名市级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批重点发展县区、一支招商队伍、一张推进图表”的“五个一”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5+1”千亿产业集群工作有序推进。市工信委作为抓产业发展的主责单位,也将委副职领导分为6个组,形成AB角主动对接各产业小组。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市五人决策小组、重大项目周协调等制度,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困难问题。

在推进产业发展、培育新动能上,可以说我们有总体目标、有发展路径、有重点项目、有招商对象、有组织领导、有保障机制。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紧紧围绕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的目标,按照“集群项目化、项目责任化”的要求,抓好落实。

 

 
浔阳晚报记者提问

 

问:现在全市各工业园区正在推进“五化”同建,我想知道,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有没有相关政策?

 

答:一年多来,我市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项目入口更加严格了。全市各工业园区按照要求,从源头上管起,建立完善联审联批和环保、安全“一票否决”制度,拒绝了一批有环保、安全风险的项目。坚持“四有一确保”原则,如彭泽引进了兄弟医药、贝特利、华美等一批行业翘楚,生物医药、电子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占比不断提高,湖口新材料循环产业园已初具规模,集聚上下关联企业19家,总投资达30亿元。

二是环保设施更加完善了。目前,我市十二个省级及以上园区,两个工业基地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工程已建设完成,实现了在线监控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出水水质达到了一级B标准,同时,多地引入智慧手段,构建全面覆盖的生态防线,如彭泽县借鉴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经验,引入智慧环保“6+2”工程,建立起全过程、全覆盖、全方位的环保数据监测平台,改变了过去靠肉眼看、鼻子闻的状况,环保技术水平跳档式升级。

三是产业相关度更加紧密了。处于产业链顶端的项目越来越多,企业间原料互供、资源共享的共生联系越来越紧密。如永修有机硅产业集群一直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探索和运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美国卡博特公司通过处理星火有机硅公司的副产物一甲基三氯硅烷,生产白炭黑后的副产物氯化氢,再返给星火有机硅公司用于原材料,从而实现产业内循环。园区内很多企业都是因为产品、副产物和废物的互相利用结成紧密共生关系,实现了企业小循环、园区大循环,为园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为把我市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于2017年年12月,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召开了各县(市、区)书记、县长参加的“全市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现场推进会”;2018年7月出台了《关于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实施意见》,同时由市财政每年安排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奖励生态建设成效突出的园区;2018年8月16日,市政府在瑞昌市再次召开全市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工作部署会,对生态园区建设进行再动员、再鼓劲、再部署,强势推进,再掀全市生态园区建设的新高潮。日前,《生态工业园区创建考核奖励暂行办法》也由市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将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正式纳入了工业考评。

 

 
长江周刊记者提问

 

问:现在长江经济带要实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我市沿江化工企业提出了严竣考验,我想问下我们采取哪些措施推进产业美?

 

答:一是严格政策落实。主要是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关于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的相关政策要求。如1公里以内不再新建任何化工项目、5公里以内不再布局新建化工园区,6月底,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安监局、省环保厅还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化工投资项目监督管理的通知》,明确从6月底到今年底,暂停新建、改扩建化工项目的备案、能评、安评、环评,对确有需要建设的好项目,必须先报省发改、工信、安监、环保四部门联审通过后,才能进行审批立项。这些政策规定我们将严格遵守。

二是开展化工企业清理整顿退出专项工作。九江作为全省唯一沿江城市,将率先开展化工企业清理整顿工作。7月初,市政府出台了《九江市化工企业清理整顿退出工作方案》(九府厅字〔2018〕96号文),明确要求,至2020年1月底,我市要完成化工企业清理整顿退出工作,实现“三退出一升级”目标。即 1、“沿长江1公里范围内的现有小化工企业原则上全部关闭退出”。也就是说,在1公里范围内的小化工企业以关为主,除极个别好企业可以搬迁外,尽量不要考虑其他任何方式。2、“其他区域内问题小化工企业,整改不达标的全部关闭退出”。对这部分企业,以整改为主,限期整改达标的可以保留,整改的方式可以是升级、搬迁、转产、兼并等多种方式,整改不达标的全部关停。3、“停产一年以上,且复产无望的规上化工企业区分类施策,原则上全部关闭退出”。对这部分企业,1公里范围内的以关为主,其他区域内的以转产、兼并为主。4、留存化工企业安全、环保、工艺、技改实施升级。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三是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今年6月份,省政府出台了《江西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我市已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综合试点地市,市工信委正在完善实施方案,石化产业就为本次优化升级的八大传统产业之一,我们大力推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将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提升。

 

 
九江新闻网记者提问

 

问:当前工业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是发展趋势,我想问下,目前我市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如何推进?

 

答:九江市目前有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00多户,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6户,国家级智能工厂1户,全市范围的12个工业园区已经建成信息服务平台。在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与腾讯合作建设大数据中心,并在全市范围内已经完成NB_IOT网络覆盖。

九江市自2015年开始就设立两化融合专项资金1000万,每年撬动企业信息化投资都在1亿以上。我们将紧紧依托这些基础,利用两化融合专项资金的引导,继续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改造,使九江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超过300户;分行业精选20户左右两化融合示范企业,通过智能制造单元_智能车间_智能工厂的模式实现智能制造,逐步打造成两化融合标杆企业;逐年推进两化融合贯标工作,5年内通过国家工信部贯标的企业不少于30户。

不断推进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在九江市大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建设九江市工业云平台,引进合作伙伴,开发基于工业设备管理软件,利用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主,有线通信为辅完成工业物联网改造;工业云平台以Iaas服务为主,部分Paas服务,并提供少量Saas服务,鼓励传统企业将数据中心、业务系统、设备管理向云平台迁移,实现企业“入网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