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民政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中共九江市委宣传部,九江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日期:2022-11-23 15:37:44

图片

发布人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广松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

刘  华

市民政局二级调研员

黄晓军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

陶理洪


主持人

市政府新闻办协调科科长 
杨洋


11月22日上午10:30,市政府新闻办、市民政局联合召开九江市民政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一起来看看吧。

图片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广松介绍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情况

    

各位记者朋友们、广大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新闻发布会,主要是介绍全市民政系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明思路、定举措方面的基本情况,主题是“聚焦新目标、回应新期待——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此,我谨代表市民政局,对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记者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关注支持民政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民政部门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和任务,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与广大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愿望中深入了解其对民政工作的期盼,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为民爱民各项工作,才能让民政服务更加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民政部门的职责使命。市民政局将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确定各项任务,做实做细做好民政工作。


一、聚焦特殊群体,兜好基本生活保障的“大盘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优化孤寡老人服务、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等作出重要部署,为做好新时代基本民生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一是兜住底。为保障好全市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低保边缘家庭人口、支出型贫困家庭人口、临时救助对象、困难残疾人等六类困难群众共计45万多人的基本生活,我们将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全面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二是兜牢底。我们将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统筹好社会救助资源,围绕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兜底保障和急难救助双轨并重,大力推动“温饱救助”向“温暖救助”转变、“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转变、“单一救助”向“综合救助”转变,不断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化。三是兜好底。健全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建好九江“智慧救助”项目,用好“数字民政”系统,推进省市县纵向联通、市本级各部门数据共享,构建更加精准的居民家庭收入核对机制,确保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二、聚焦群众关切,满足基本公共服务的“新需求”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养老、未成年人保护、殡葬、婚姻登记等基本社会服务,关系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抓紧健全完善覆盖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均等化民政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关爱、婚有和谐、老有颐养、逝有所安的更高期待。一是服务好“老”的。在养老服务上,我们将在建立完善人人享有的基本养老服务上下功夫,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供给多元、服务优质、监管到位、方便可及的养老服务新格局,达到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更加健全,硬件设施更加完善,软件服务更加高效便利,养老服务市场更加开放,供给结构更加优化的新目标,不断满足全市82万多60岁以上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新需求。二是保护好“小”的。健全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发现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联动响应机制,构建“家庭为主体、社会为补充、国家为兜底”的监护制度,汇聚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保护合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三是优化好“盼”的。全面实行婚姻档案电子化,大力推进婚姻登记、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优化网上预约功能,推进婚育一件事、扶残助困一件事通办,进一步便民利民。四是解决好“愁”的。大力推进婚丧领域移风易俗,引导社会树立“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雅办”新风尚,减轻群众办理婚丧事的负担。


三、聚焦城乡社区,打好基层社会治理的“组合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民政部门作为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承担指导村(居)委员会建设的职能部门、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的主管单位,理应在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上勇担当、善作为。一是以党建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的“阵地”。指导村(社区)深入开展“支部建在小区”等活动,指导村(社区)党组织加强对基层各类组织和活动的统一领导,确保基层各类群众性组织和活动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以社区为依托,畅通基层治理的“渠道”。探索试行“社区吹哨,部门报道”工作机制,广泛宣传、发动、组织群众,经常性开展民情恳谈、居民说事、百姓议事等协商活动,构建起“社情民意有人收集、矛盾纠纷有人化解“的工作格局,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三是让群众唱主角,凝聚基层治理的“合力”。深入推进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着力培育壮大社区社会组织,探索备案管理新途径,完善扶持发展政策措施。以项目实施为载体,推进志愿服务积分管理,持续开展社区公益创投活动,广泛吸引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活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四、聚焦底线思维,拧紧民政事业发展的“安全阀”


我们将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大要求,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常态化排查民政政策落实、社会组织监管、民政机构管理等各领域风险隐患,问题发现在前、隐患消弭在前,有效应对民政领域风险挑战,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不断“归零”的工作标准,以“永远在路上”的工作状态,做实、做细各项安全管理工作。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增强忧患意识、杜绝侥幸心理、克服麻痹思想,从紧从严分析评估民政领域安全风险,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督促指导所辖各类民政服务机构尤其是民办机构落实安全生产要求。通过“四不两直”明察暗访、联合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对重点问题、重大隐患盯住不放、一抓到底,彻底消除潜在安全风险。


五、聚焦党风廉政,扛起全面从严治党的“硬责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政工作的全面领导,我们将深刻领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为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严格按照市里开展的“改作风、树新风、抓落实”专项治理要求,锻造政治过硬、思想过硬、组织过硬、作风过硬、纪律过硬的民政干部队伍,引导局系统党员干部以新时代“第一等工作”践行“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全面营造见第一就争、有红旗就扛的生动局面。持续巩固与驻局纪检监察组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纪律保障。同时,在市委“两新”工委的领导下,不断完善“三同步”机制,夯实业务管理单位党建监管单位责任,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增强社会组织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社会组织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更加服务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大局。


党的二十大对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进行了详细部署,我们民政系统将在全面学习、深刻领悟、贯彻落实上下功夫,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任务目标落到实处,不断推进全市民政事业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阔步前行。

图片



发布会现场,记者们就大家关心的话题提出了问题,请继续往下看!


问:我市在加强低收入人口认定和救助、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方面是如何开展的?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刘华回答者提问


答: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在我们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具体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只有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才能为困难群众兜住底、兜牢底、兜好底。截止目前,全市低保对象11.72万户17.77万人(农村低保9.9万户15.02万人,城市低保1.82万户2.75万人),城市,特困人员1.6万人,均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年均发放救助补助资金约11亿元。下一步,我们将在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持续发力:


一是在主动发现上“用实劲”,做好低保“扩围增效”。及时落实省民政厅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做好低收入人口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大政策宣传,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实现“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加强低收入人口认定,做好低保“扩围增效”,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


二是在分层分类上“出实招”,打造救助“浔幸福”品牌。健全完善低保、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制度。第一,在低保对象上,在提高整户保的同时,实行重病重残“单人保”,将按户保与按人保有机结合;第二,在特困供养上,将特困人员放宽认定条件,除残疾等级外,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到18周岁;第三,在临时救助上,全面落实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临时救助实行小金额先行救助、一次审批分阶段救助、特别救助等举措,加大疫情期间的临时救助,突出救急难功能;在此基础上,新增认定一批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落实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政策,以此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三是在对象认定上“见实效”,做到线上线下“齐发力”。我市将低保、特困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社会救助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充分利用“大数据+铁脚板”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救助对象认定工作,在线上,推进我市自建的“智慧救助”项目正式上线运行,加强横向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同时加强对“赣服通”社会救助申请和主动发现报告功能的推广使用和质效监督,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在线下,充分发挥社工站的优势,利用“铁脚板”上门入户核查、探视巡访、走访慰问,让社会救助更加贴近困难群众,更有温度。


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请问我市在贯彻这一要求有什么具体举措?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陶理洪回答记者提问


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对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局坚持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围绕“基本建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优化服务,推动全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一是不断优化“供给”。在城市社区健全以嵌入式养老院为重点、以城市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等为补充的社区养老服务骨干网,截至目前城市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到90%以上,着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二是持续夯实“根基”。健全完善“一县一中心、一乡一阵地、一村一场所”为支撑为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农村颐养之家覆盖率达到85%,可持续性运营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农村留守老年人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按照总床位数达到3万张目标,建成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到60%,支持一批县级失能照护机构建设,3年内每个县(市、区)建有至少1所县级失能集中照护机构,评定为2-3级的县(市)级公办养老机构覆盖率和评定为1-2级的乡镇(街道)公办养老机构覆盖率均达到80%。每年对13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三是着力打造“品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业,兴办养老机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完善新的民办养老机构奖补办法。鼓励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养老服务商标品牌,做强养老服务市场主体。丰富养老服务产业新模式与新业态,依托我市生态文旅资源,推动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与养老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全省康养高地。

问:请问市民政局在结合民政部门特点,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上有哪些举措?


市民政局二级调研员黄晓军回答记者提问


答: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民政部门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九江围绕市-县-乡-村,构建社会工作“四级体系”;围绕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创新基地、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社会工作站指导服务中心建设“三大平台”,深入推进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3个县(市、区)推开社工站的建设工作,建成县级社工服务中心12个,建成社工站150个。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五社联动”机制,以此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一是以党建引领强化“五社联动”发展。健全党建引领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制度,推动乡镇(街道)党(工)委和城乡社区党组织加强对“五社联动”工作的领导。二是以共建共享搭建“五社联动”平台。依托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村(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室)、打造“五社联动”支持服务平台。三是以社工人才聚合“五社联动”队伍。实施九江市社工人才“添柱”工程,进一步创新社工人才品牌建设,打造百个社工人才实训点,聚力培育一批社会工作人才到基层开展工作。四是以志愿队伍增强“五社联动”力量。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为依托,积极推广“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动员引领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团队)和志愿者广泛开展助老助残、助医助学、困难帮扶等各类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促进社区融合发展。五是以公益慈善催生“五社联动”活力。大力弘扬慈善文化,营造“慈善人人可为”的良好氛围。引导社区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筹集社区慈善资金。探索建立社区慈善救助基金和社区服务专项基金,形成慈善资源共募共用共享机制,助力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服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