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非凡十年”新闻发布会(市发改委专场)
中共九江市委宣传部,九江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日期:2022-10-14 12:57:36

图片

发布人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

于先葵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代玲芳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沈针泉


市绿发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

张  巍


主持人

市政府新闻办协调科科长 

杨洋


10月13日上午9:30,市政府新闻办、市发改委联合召开九江“非凡十年”新闻发布会(市发改委专场)。一起来看看吧。

图片

发布会现场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于先葵介绍发展改革“非凡十年”相关情况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兴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九江发展改革工作情况。首先衷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九江发展改革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发展改革系统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全力推动九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下面,我与大家简要回顾九江这十年发展改革取得的成绩。


    这十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迭代升级的破茧重生之路。沉着冷静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特别是面对今年的超预期疫情严重冲击,我们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稳住了全市经济大盘。这十年,全市GDP连续迈过2000亿、3000亿两大台阶,2021年达到3735.7亿元,是2012年的2.6倍。工业持续优化升级,2012年被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8年成为全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唯一综合试点。星火有机硅、中铁九桥、德福科技获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九江石化产能突破1000万吨,PX、PTA项目全力推进,千亿级炼化一体化产业链基本形成;天赐高新问鼎全球最大电解液厂商;星火有机硅产能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赛得利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纤维素纤维生产基地。现代服务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区域性航运中心建设加快,九江综合保税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相继建成运行,木材、粮食、水果、肉类等功能性口岸先后获批,彭泽红光国际港正式开港,九江港货物吞吐量连续7年超过1亿吨,在中部20个内河港口中跻身第一,首次进入全球前50,位列全球第47位。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九江银行、晨光新材料、善水科技陆续实现主板上市。庐山西海成功创建5A级景区,全市十年来累计创建4A级景区26个,实现了4A级景区县域全覆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油茶、茶叶、水产品“两茶一水”走向品牌化,农业产业园“一乡一园”覆盖率达到70%,九江(修水)国家农业科技园成功获批,彭泽县获批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这十年,我们坚持项目为基、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宜居宜业的城乡蝶变之路。坚持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全流程服务保障重点工程建设,精心谋划和推动实施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十年来共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158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27亿元、企业债券166亿元,累计实施项目过万个,总投资超2万亿元。绕城、永武、彭湖等高速建成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较2012年增加210公里,基本实现翻番。铁路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武九客专建成通车让九江走进了高铁时代,九景衢铁路、安九客专陆续建成投运,全市铁路营运总里程较2012年增加209公里,增加近6成。庐山机场改造提升全面完成,2021年实现复航,共青城、瑞昌等通用机场全力推进。与三峡集团合作开展的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绿色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典型案例,被国家发改委全国推广。国能神华九江电厂、大唐国际瑞昌蜈蚣山风电场、共青江益光伏、省天然气管网永武修支线项目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陆续并网,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780.5万千瓦,已投运油气长输管道425公里。


    这十年,我们坚持改革攻坚、开放发展,走出了一条活力迸发的开放合作之路。坚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聚焦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主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跨江发展及大南昌都市圈等省际省级战略,长江中游三省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建立,新一轮跨江合作全面开启。开发区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新设立濂溪产业园、九江石化产业园,省级以上开发区历史性达到了14个,实现县域全覆盖。共青开发区升格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九江经开区全省第二跻身“千亿园区”俱乐部。营商环境更加爽心暖心,以“全省做示范、全国走前列”为目标,聚焦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一门、一窗、一章”的审批新模式全面开启,“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在2020、2021年的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分获第一、第二,是全省唯一“企业评”“部门评”“第三方评”都进入前三的地市,有7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前20,瑞昌更是位列全省第一。全市市场主体个数从2012年的19.14万户增长到2021年底的44.97万户,增长2.35倍。


    这十年,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美丽生动的绿色低碳之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沿江大开发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全国推广的武宁林改模式,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绿水青山蓝天”得到了广大市民的高度认可。森林覆盖率达57.77%,湿地保护率达63.68%,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Ⅲ类水质达标率100%,万元GDP能耗降至0.4376吨标准煤/万元,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取得了码头整治、小化工出清、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绿色矿山整治、乡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五场硬仗”阶段性胜利。着力打造“水美、岸美、产业美、环境美”的长江“最美岸线”,“堤外生态绿化带、堤内园林景观带”的百里长江风光带已经形成,实现了“一湖清水入江、一江清水东流”。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全省率先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对策研究,全省首创用能权、排污权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落地落实,武宁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在全国率先成立。


    这十年,我们坚持民生为本、共享发展,走出了一条富民惠民的幸福安康之路。全力办好民生实事,着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分别达到43658、18838元,较2012年实现了翻番,九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累计建成光伏扶贫项目2432个,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帮助4672户16595人实现挪穷窝、换穷业、住新居的梦想。历史性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国家级贫困县修水、省级贫困县都昌顺利脱贫“摘帽”,26.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4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公共服务供给持续优化,十年来争取中央支持社会事业项目792个,补助资金超23亿元,新增养老床位1.68万张、3岁以下托位1.3万个,养老、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成功入选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试点城市,九江学院附属医院被评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价格调控机制不断完善,加大猪肉、牛羊肉、蔬菜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力度,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生猪价格暴涨暴跌、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等多重考验,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群众生活更加安心、放心、舒心。


    十年来九江发展改革领域的变化,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一个缩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全方位推动九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勇于担当、善作善成,以发展改革各项事业的新气象新作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就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图片



发布会现场,记者们就大家关心的话题提出了问题,请继续往下看!


问: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请问,九江在铁路交通领域取得了哪些成绩?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代玲芳回答记者提问


答:十年间,九江铁路交通从普速铁路时代进入了高速铁路时代,我市铁路建设取得了大跨越发展。


一是路网规模大幅提升。截止2021年底,九江市域铁路总里程数达558公里,比十年前增加了209公里。十年间,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铁路里程数由87公里增长到296公里,占全省高铁里程总数的14.2%。


二是路网结构持续完善。我市现有已开通运营的铁路9条,其中的高速铁路4条,除昌九城际为2010年建成通车外,其余3条均为近10年建成通车。去年12月30日通车的安九高铁是我市第一条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另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昌九高铁已于今年9月16日开工建设,建设工期4.5年。安九高铁和昌九高铁均是国家京港(台)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九江已融入“八纵八横”国家高速铁路网主通道。


三是区域联系愈发便利。随着高铁的相继建成和运行线路的不断优化,九江始发或经停的高铁已开通上百列,九江至北京、上海、深圳、武汉、长沙等东南西北的重要城市均可乘高铁短时间内到达。待在建的昌九高铁贯通后,将进一步缩短市民出行时间,进一步推动九江对外的合作与交流。


下一步,我们还将积极谋划推进一批高速铁路项目,进一步完善东西走向铁路路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快更好更舒适的铁路交通服务,积极促进九江经济社会发展。



问:

稳住经济大盘,投资是支撑,项目是关键,请问今年我市在项目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沈针泉回答记者提问


答:稳住经济大盘,项目是基础,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建设,牢固树立了“项目为王”的理念,深入开展“项目大会战”,2022年项目个数、总投资、年度计划投资均同比增长了30%以上,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多的。具体的措施有三方面:


一、链条管理明责任。我们对全市100个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链管理,做到项目链条化、链条节点化、节点责任化、责任时间化。一是从前期工作到施工建设再到竣工验收,建立起一条贯穿项目建设全周期的链条,保障重点项目压茬推进。二是明确了项目立项、选址、可研、环评、竣工验收等19个节点的时间进度和责任单位,协同相关部门主动对接、优化服务、破解难题,形成了“责任明确、分工具体、协力配合”的推进格局。三是对未在时间节点内完成节点任务的项目进行“授灯”警告,工作滞后的项目实行“红、黄灯”警告,直观、动态掌握项目进展。


二、可视调度强效率。投资建设了市投资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将传统的线下人工调度转变为视频调度。一是对全市重点管理的100个项目施工现场安装监控设备,每个项目安装2个监控摄像头,实现了调度视频化。二是数字平台还开发了移动端,可以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查阅项目相关信息,实现了管理便捷化。三是利用数据分析功能,使数据核查效率提高了数倍,并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工统计错误率高、返工率高的问题,实现了统计高效化。


三、月度竞赛促进度。为确保“项目大会战”高效推进,我们制定了《九江市重大项目推进管理评分细则》,建立了项目竞赛机制。一是从年度投资率、赋码率、开工率、完成率、入统率、竣工率等六率指标,采用功效系数法对各县(市、区)进行月度考核,一月一通报、一月一排名。二是对排名前三的县(市、区)颁发奖金以资鼓励,要求排名最后的县(市、区)作表态发言进行鞭策,切实让项目建设成为各地工作成效的“竞技场”,在全市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三是对未按时完成开竣工、入统等项目采取“红黄牌”预警,确保项目建设按时推进。


通过这几方面的措施,特别是市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垂范、亲自协调,相关部门大力协同保障要素,责任单位自我加压、奋力实干,我市项目建设做法和成效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登载。1-9月全市大会战项目完成投资3886.22亿元,占年度计划任务88.88%,超时序进度13.88个百分点。


问:十年来,我市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绿发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巍回答记者提问


答:十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建立。我们坚持高位引领系统推进,全面建立党政主要领导双牵头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评体系,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全市上下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持续增强。实施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切合发展实际的制度改革,我市首创的“林长制”在全国推广,河(湖)长制全面铺开,“多员合一”生态管护员制度、环境资源审判“九江经验”、打造“最美岸线”、与三峡集团合作开展水污染治理等改革做法获得广泛推广。


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我们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等攻坚行动,大力加强生态环保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十年来,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提高了 8.5个百分点,细颗粒物浓度下降了28.3%,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提高了4.86个百分点,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提高了3.1个百分点。我们秉承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截止2021年,全市林地保有量11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7.77%,成为我省第一个省级森林城市全覆盖的设区市。湿地保护率63.68%,修复废弃矿山达2250亩。


三是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绿色发展动能不断增强。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十年来,我市以年均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8.7%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7.7%。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7.9:56.0:36.1调整为2021年的6.6:47.8:45.6,第三产业比重上升9.5个百分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逐步建立,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全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逐步完善。在武宁县、修水县率先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试点,创新打造“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抢抓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性机遇,“1+N”政策体系不断夯实,助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