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九江辉煌70年工业发展史,你了解多少?
中共九江市委宣传部,九江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日期:2019-09-18 16:46:28

9月17日上午,九江市政府新闻办、市工信局联合召开“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十一场新闻发布会,一起来看看吧。

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市工信局党委书记、局长 陈南桥

本次新闻发布会上

把九江工业发展历程

比喻为一个企业生命周期

从创业期(改革开放前30年)

成长期(1979~2000年)

成熟期(2001~2012年)

转型期(2013年至今)

四个阶段

介绍了九江工业70年的发展情况

↓↓

第一阶段 九江工业创业期 初露锋芒

创业期的九江工业,从零起步,面对着“一穷二白”的工业基础,艰苦磨难,经历了从恢复、奠基、调整到重点发展几个阶段。建国初期,九江工业百废待兴。至解放前夕,九江工业仅有三十几家从事纺织、发电、面粉、茶叶、碾米等小厂、作坊或家庭手工业。建国后的三年,是国民经济的的恢复时期,新建了永生、新生织布厂等一批小型企业,从而形成了九江工业的雏形,以轻纺工业为主体。“三五”、“四五”时期,是九江工业全面发展阶段,一方面由于战备的需要,一批以国防军工为主体的电子、机械、造船等央企、省属企业相继落户我市,随之又下放了一批中央、省属企业技术干部来我市落户,这对九江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先后创办了九江化工厂、九江船厂、九江仪表厂、九江玻璃纤维厂等一批骨干企业。通过实施五个“五年计划”,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工业项目,工业门类逐步建立,成为近代江西工业的发祥地,这里诞生了江西第一根火柴、第一块肥皂、第一艘轮船、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电视机,九江制造曾经创造了令人自豪的历史荣耀。

第二阶段 九江工业成长期 跃跃欲试

成长期的九江工业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逐步由农业转向工业,主攻工业苗头渐显。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全市工业所有制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后,全市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规模日益壮大,乡镇企业数量由1979年654家发展到1990年1039家。同时,国家、省里进一步加大对九江工业的投入,“六五”期间,又新建了九江炼油厂、九江发电厂等几个大中型企业。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九江工业充分发挥地理与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纺织、石化、电力、建材等支柱产业,其中纺织产业发展最快,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形成了九棉一厂、九棉二厂、九棉三厂等“九字号”百年工厂,共青羽绒厂生产的羽绒服装销售量占全国市场份额一度达到30%。

第三阶段 九江工业成熟期 爆发增长

成熟期的九江工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工业总量几乎三年翻一番。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抓住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打造昌九工业走廊的政策机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确立为主攻工业,步入了工业立市的发展快车道,形成了全市上下抢抓工业、主攻工业热潮。一方面,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大力招引沿海、港澳台及外商企业来我市投资兴业,形成了理文、赛得利、亚东、卡博特、天赐、思麦博等一批批重点骨干企业。另一方面,加大改造改制力度,做大做强存量企业,推动了九江石化、九江钢厂、蓝星星火、巨石玻纤等企业逐步提高产能,逐步迈上新台阶。尤其是在企业改制方面,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九江率先在全省启动国有企业改制,在全省创造了国企改制的“九江模式”,全市工业经济得以“轻装上阵”,经济活力大幅跃升。

第四阶段 九江工业转型期 华丽蝶变

转型期的九江工业,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新经济新动能,工业经济始终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无论是曾经的“决战工业”、“推进新工业”等,还是如今“工业强市”战略,始终贯穿新发展理念。尤其是习总书记视察长江经济带后,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九江工业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告别过去高耗能高污染发展方式,通过绿色发展、动能转换、产业升级,努力打造百里长江“最美岸线”,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稳健起势。2018年,经过努力全市成功申请为全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试点示范唯一地市。

九江工业通过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共同铸造了九江工业辉煌成就,实现了九江工业“八大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是从小到大,工业总量裂变扩张。通过70年破浪前行,九江工业成功跨越一个个台阶,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09年突破千亿首关,再先后突破2000、3000、4000、5000亿元大关。建国70年来,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1949年0.1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584.9亿元,增加了3.49万倍,年均增长1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由1949年56户增加到2018年的1753户,增加了30.3倍,尤其是2015年以来,每年净增150余户。近年来,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二,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17.4%。

二是从弱到强,企业规模培育壮大。改革开放前,九江工业涌现出了小钢铁、小水泥、小化肥、小水电、小机械等“五小”工业,但都是规模较小,龙头效应不明显。建国7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狠抓技改扩能,形成了一批百亿级、五十亿级和十亿级梯级队伍。目前,九江拥有全国炼化行业最早的智能炼厂—中石化九江分公司;全球最大的纤维素纤维生产企业—赛得利化纤;全球最大电解液生产企业—天赐高新材料;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有机硅单体生产企业—江西星火有机硅厂;全省最大台资企业—年产1400万吨的亚东水泥;全省最大的港资企业—理文集团;全国最大、全球第三的玻纤生产企业—巨石集团九江公司,以及九江萍钢、青岛啤酒、中粮粮油、兄弟医药等一批龙头企业。

三是从少到多,工业门类逐步齐全。建国初期,全市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经过70年,全市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已拥有36大类400多个小类产品。目前,形成了一批十万、百万、千万级产能,如原油一次加工产能1000万吨/年(下同)、钢铁560万吨、水泥2500万吨、纤维素纤维80万吨、棉纺300万纺锭、服装5亿件、有机硅50万吨、化肥200万吨、玻纤35万吨、造纸150万吨、火电装机336万千瓦、铅锌冶炼20万吨、船舶100万载重吨、空调500万台、食用油200万吨、啤酒20万千升等,其中有机硅产量全国第一、纤维素纤维产量全国第一、玻纤产量全国第二。

四是从无到有,园区平台提档升级。作为全市工业的主战场,工业园区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壮大,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2个。九江出口加工区升级为九江综合保税区。共青开发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九江经开区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千亿园区”俱乐部并跃入全国百强经开区;湖口县精细化工产业化基地晋升国家级高新产业化基地;永修县和共青城市均成功获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湖口高新区和德安高新区均成为省级高新区。同时,还有10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11个省级重点工业产业集群。

五是从配角到主角,工业主导更为突显。建国初期,九江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只占8.4%。70年来,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工业化率达到42.2%。尤其是税收贡献大。工业上交税收由改革开放初不到1亿元,扩张至2018年226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达44.5%。纳税过亿企业达到10户,九江石化税收连续三年超过100亿元,成为全省纳税第一大户。特别是2015年以来,工业税收爆发式增长,实现税收三年翻番。

六是从单一到多元,产业结构逐步完善。建国70年来,产业结构由传统单一的轻纺产业为主向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多元并重发展转变,产业结构日趋完善。新一届市委班子确立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555”产业发展。一是推动石油化工、现代纺织、钢铁有色、装备制造、电力能源五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五大传统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29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近七成。二是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电子电器五大战略新兴产业。2018年五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5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四分之一。三是重点打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电子电器、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产业集群,力争在3~5年内,打造为五大千亿产业。

七是从粗放到集约,创新驱动加力提速。70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九江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目前,全市共有院士工作站39家,建站数量全省领先,全国示范模范院士工作站2家,柔性引进“两院”院士42名;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30家、市级86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今年新增申报243家;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2 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14个,项目总数位居全省前列;已有国家级两化融合企业3家、省级24家、市级270多家。

八是从封闭到开放,开放型经济逐步繁荣。九江自古便是通都大邑,系我国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作为第一批沿江开放城市之一,吸引了一批沿海客商、外商及港澳台商纷纷来我市投资兴业,全市开放型经济逐步繁荣。2018年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共有10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2亿元,占全市比重12%。九江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1688.6万吨,集装箱42.93万TEU,港口货物吞吐连续4年保持亿吨水平,集装箱量增长呈迅猛态势。

发布会现场,记者们就市民关心的话题提出了问题,请继续往下看!

市工信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南桥回答记者提问

问:请问建国70年以来九江市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情况如何?

答: 感谢这位记者的关心,九江的信息化发展在这几年,应该说是长足发展。我们实施了“四位一体”的模式:一是政策,二是队伍,三是平台,四是榜样。

一所谓政策是政府从2015年起拿了1000万元,每年支持奖励和赞助企业发展信息化。二是队伍,我们把电信、移动、联通和铁塔组成通信方面的专业队伍,作为推动信息化的主力军,同企业结合起来,来迎接信息化革命的浪潮。三是平台,在全市省级园区、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高新园区都搭建了信息化的平台,而且把这些任务有效的落实到电信、移动、联通这些专业部门。四是榜样,在近几年当中,我市树立了大型企业国家级榜样,像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的中石化,还有九江钢厂,也是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结合。在小型企业当中,像银河表计、永修的华景鞋业,都实现了全过程的智能化。正是因为有政策、有队伍、有平台、有榜样,才有效地推动了我市智能化工业互联网的工作,逐步循序渐进、有效地向前发展。谢谢您的关心!

市工信局运行科科长周康回答记者提问

问: 刚才陈局长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九江工业发展成就,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想着重了解下发展工业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哪些贡献,为什么要发展工业,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答: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只有工业强才能实现国家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工业发展历程表明,工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创新创业的主阵地,是就业富民的主渠道。没有工业经济的坚实根基,没有制造业的强力支撑,全市经济就难以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这里有三个方面数据可以佐证:

一是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7.0:50.5:42.5,由建国时期的“一、三、二”调整为“二、三、一”,工业化率达到42.2%,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二是工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2018年,全市入库工业税收226亿元,同比增长18.6%,占全市财政收入比重44.5%,对财政增长贡献率达76.9%。可以说工业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占据半壁江山。

三是工业对就业人口的贡献。2018年,全市工人产业就业人数31.44万人,占全市在岗职工人数比重84.4%。可以说工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从以上几个数字可以看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仍要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动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矢志不渝重振九江制造辉煌,为打造区域率先发展战略高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市工信局园区科科长石凯回答记者提问

问: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九江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情况和未来园区发展构想?

答:感谢对工业园区的关心,我简要介绍一下。自2001年始,江西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依托园区办工业。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12家,其中1家国家级开发区——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1家国家级高新区——共青城市;2家省级经济开发区——永修云山经济开发区、瑞昌经济开发区;2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德安高新技术产业园、湖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六家省级工业园区——彭泽、都昌、武宁、修水、庐山市、柴桑区.

一方面工业园区立足于以产业带动工业发展,以工业带动经济增速。目前园区规上企业1397家,在产业规模、特色、配套等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江西星火有机硅产业集群,武宁绿色光电产业集群、共青城羽绒服装产业集群、濂溪区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瑞昌棉纺织产业集群、德安棉纺织产业集群、九江沿江钢铁产业集群、彭泽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湖口新材料产业集群、濂溪区玻纤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等11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九江经开区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同时也是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的重点产业,全市11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2018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1775.4亿元,同比增长(6%),约占全市工业园区主营的38.7%。从业人员11万余人,投产企业822家。九江市工业园区创立到现在,各项经济指标飞速增长,2018年园区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86.98亿元,总量位列全省第二,仅次于南昌市;完成利润总额419.33亿元,全省第一。另一方面,园区的发展实际上是经历了三个阶段,1.0时代重数量,以实现工业基础发展为目的。2.0时代分类融合,以市场竞争后生存下来的企业为基础,实现做强做大,扩产扩能。3.0时代政府,提供政策、平台、通道和保障,园区的定位就是“五化”,环保化、循环化、安全化、智能化和景观化,那么企业定标就是转型升级。在3.0时代,由企业先行、园区先试和政策招商升级到政府规划、园区执行和产业提升。未来我们园区的发展是以我们“五化”当中的智能化和循环化为根基,将我们的园区打造成智能化的园区,最终实现服务引商,环境留商和市场壮商。我介绍完了,谢谢。

市工信局科技科科长刘绍清回答记者提问

问:请问市工信局的领导,我们的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全省的唯一的一个试点,在企业提升科技水平方面,我们现在有什么举措?

答:感谢记者提的问题。陈局长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方,给我们科技创新总结为四个类型:一是科技研究型, 二是工程技术型,三是客户中心型,四是效率驱动型,四类内部创新。在转型升级上面,作为科技应该是首当其冲。没有科技创新,没有科技作为支撑,没有平台建设,没有新产品或者是新的技术动力,我们的转型升级可能也是比较苍白。所以为了帮助企业寻找到创新的路径,包括科研的研发和创新管理水平,2014年九江市作为试点在全省先行开展了“企业创新能力示范活动”,并在我市第一次进行开班授课。从2014年以来,我市连续五年组织了超过300家企业参加示范活动。这项活动是我市与省工信厅每家都出60万,一起以服务外包的形式聘请专家团队,对企业采取集中培训、信息导入、专家诊断、现场辅导,帮助企业寻找创新路径、提升研发与创新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探索构建有九江特色的“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采取“一对一”现场解难及答疑,为企业及时导入创新方法、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创新平台,深度咨询辅导,聚焦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难题的解决和创新项目的开发,提高了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率。该活动在企业创新管理体系、流程管理、立项可行性分析、项目管理和技术创新工具与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企业的广泛好评。我市组织了两个MBA班,一个是服务型制造业MBA班,另一个是工业设计MBA班,都是企业老总去参加。所以在科技创新上面,我市现在应该是走在全省的前列,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