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快来看!九江70年来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共九江市委宣传部,九江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日期:2019-08-27 16:09:55

为全方位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九江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70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宝贵经验,市政府新闻办与市委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联合举办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

8月27日上午,九江市政府新闻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九江调查队联合召开“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一起来看看吧。

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胡升平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

本次新闻发布会

都有什么重要看点吧

首先

本次新闻发布会

九江市“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的首场发布会

主题是

中国成立七十年九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具体来讲

市统计局从以下八个方面介绍了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

九江市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

取得的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经济总量持续壮大。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攀升,规模不断扩大,1979年、1994年和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分别突破十亿元、百亿元和千亿元。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2700.19亿元,位居全省第三,是1949年的2135.9倍,年均增长7.5%;其中改革开放以后发展明显提速,1979—2018年年均增长10.8%。从人均水平来看,2018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55274元,是1949年的708.6倍。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508.06亿元,位居全省第二,是1995年的38.3倍,年均增长17.2%;完成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方财政收入)267.89亿元,位居全省第二,是1949年的3827倍,年均增长12.7%。

金融市场放量增长。2018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371.38亿元和2513.10亿元,分别是1949年的129.7万倍和228.5万倍,年均分别增长22.6%和23.6%。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7.0:50.5:42.5,与1949年相比,产业结构由“一、三、二”调整为“二、三、一”。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乡村振兴不断加快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3.40亿元,是1949年的256.1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4.6%。2018年,全市粮食产量153.60万吨,是1949年的4.5倍,年均增长2.2%。

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加快。积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突出发展“两茶一水”产业,重点打造“一绿一红”茶叶产业、“一虾一蟹” 鄱湖水产业以及油茶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明显加快,2018年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农业企业611家,实现销售收入1128.72亿元;共有“三品一标”57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0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351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效明显,共有38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提前实现了“一县一园”目标。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自2006年全面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对13947个新农村点实施了整治建设,让160万农民过上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的新生活。2018年,大力实施“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共打造4487个新农村建设点,环庐山西海百公里最美乡村等一大批美丽示范线成为乡村靓丽风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全面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乡村振兴“春风行动”,实现了乡村振兴战略良好开局。深入推进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深入开展“春季攻势、夏季整改、秋冬会战”行动,2018年脱贫4.2万人、108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1.1个百分点。

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农村经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等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引农造城三项大变革,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进入新世纪后,以“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为特点的林权制度改革向全国推广。大力推动承包地“三权分置”,流转土地160万亩。共有11个县(市、区)88个乡(镇、场)429个行政村建立集体林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初步打通了服务林农“最后一公里”。在全省率先开展新建点村庄污水治理工作。全面推行“林长制”“河长制”“湖长制”。

工业经济高速增长,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解放前,九江工业极其落后, 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有1621万元,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6%。新中国成立后,九江工业从零开始,工业行业逐步建设起来,工业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工业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并逐步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1949年,全市工业企业仅有56户,到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753户,九江石化、九江电厂、九江钢厂、亚东水泥、星火有机硅、赛得利化纤、神华电厂等一批重点工业企业在九江建设、成长、壮大。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位居全省第二,同比增长8.9%,按可比价格计算,2001-2018年年均增长18.0%;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584.90亿元,位居全省第二,是2000年的39倍,2001-2018年年均增长22.6%。全市工业化水平(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从1986年的33.3%提高到2018年的42.2%,提高了8.9个百分点。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发展支柱产业,石油、化工、建材、纺织成为全省最大的产业集群。2018年,五大主导产业和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6%和14.7%, “5+1”千亿产业集群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五大主导产业:石油化工、现代轻纺、钢铁有色、装备制造、电力能源;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电子电器;“5+1”千亿产业集群:石油化工产业集群、现代纺织产业集群、电子电器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18年,纱54.79万吨,是1949年的563.1倍;布13749万米,是1949年的2750倍;发电量191.62亿千瓦小时,是1949年的8710倍;水泥1542.10万吨,是1962年的1408倍;钢材602.49万吨,是1970年的19819倍;原油加工量766.59万吨,是1980年的73.5倍。

园区不断发展壮大。2018年,全市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达147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一;实现利润总额419.33亿元,居全省第一;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86.98亿元,居全省第二。县(市、区)工业园区在全省位次明显前移,共青城市、湖口县、德安县工业园区先后获批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三驾马车”协调拉动,对外开放取得重大成效

投资总量不断跨越。新中国成立初的1949年,全市投资仅有16万元;到1977年,全市投资总额也仅为8451万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1978至2017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3万亿元,投资总量站稳全省第二。201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8%,工业投资增长16.2%。九江石化、九江电厂、亚东水泥、星火有机硅、九江长江一桥、九江长江二桥、昌九高速公路等一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建设投产、建成投入使用,对全市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出了突出贡献。

国内贸易日趋繁荣。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商品供给从短缺迈向充足,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2.10亿元,是1949年的2032.7倍,年均增长11.7%。京九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九江国际汽车城、九江华东装饰材料市场、九江粮食批发市场等亿元市场交易额大、辐射面广、影响力强,带动消费增长效应突出。新兴业态不断发展,多种多样的新型商业经营模式取代了单一的、传统的经营业态,九方、联盛快乐城、万达、铜锣湾等商业综合体蓬勃发展。电商产业成长迅速,2018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达14.55亿元,同比增长32.7%。

对外贸易繁荣活跃。201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54.68亿美元,是1990年的141.3倍,年均增长19.3%。其中出口44.96亿美元,是1990年的214.1倍,年均增长21.1%;进口9.73亿美元,是1990年的55.2倍,年均增长15.4%。

利用外资硕果累累。2018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突破20亿美元达到21.72亿美元,位居全省第二,是1985年的829倍,年均增长22.6%。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外贸远洋直航运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集装箱运输已通达世界各地。九江港早在1987年就开始接运集装箱,当年仅3标箱(TEU),2018年全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42.93万标箱(TEU),是1987年的14.31万倍,年均增长46.7%。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九江市企业在海外工程、对外投资、劳务合作等贸易领域全方位“走出去”。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经济发展迅猛

立体式交通网络已经形成。铁路发展迅猛,由“盲肠末端”变成四面辐射的枢纽。2018年,全市铁路运营里程(辖区内)为572公里,是1978年的3.86倍;铁路客运量为1365万人,是1957年的65倍;铁路货运量为1334万吨,是1951年的198.2倍。公路建设日新月异,真正实现四通八达。2018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为20246公里,是1978年的6.02倍,其中高速公路683公里;全市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分别为8147万人和1.38亿吨,分别是1952年的1275倍和17271.3倍。水运得到全面开发,优势获得充分展现。2018年,全市水运货运量1112万吨,是1949年的455.7倍;九江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37亿吨,是1978年的82.5倍。民航建设取得突破,“空中走廊”已经建成。1992年,九江市委市政府启动九江民航建设,对马回岭机场扩建改造,1995年11月通过有关部门总验收,1996年6月18日举行首航仪式,标志着九江实现民航重大突破。目前正在扩建改造的九江机场,已经复航试飞成功,即将全面复航。

城市建设整体推进。解放前,九江城区人口只有几万人、建成区面积仅有几平方公里。70年来,全市先后新建、扩建和改建了浔阳路、十里大道、长虹大道、滨江大道等市区主要道路,拉开了城市框架,改善了市区交通状况。基本建成八里湖新区,实现了从甘棠湖、南门湖的“两湖”时代到八里湖时代的历史性跨越。2018年,全市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达到150.7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03.23万人,实现了中心城区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双百”目标。全市行政区划发生了系列重大调整,1983年九江地、市合并,瑞昌、共青城、庐山先后设市,九江县撤县设区,庐山管理局成立,八里湖新区、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先后设立并迅速发展。全市城镇化率于2015年首次突破50%,2018年达到55.27%,比1978年提高44.97个百分点。

旅游经济突破性发展。2015年和2016年,全市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先后突破亿人次和千亿元,2018年,全市旅游总人数1.86亿人次,是2000年的43.2倍,年均增长23.3%;旅游总收入1823.37亿元,是2000年的67.9倍,年均增长26.4%。其中,境外旅游人数47.2万人次,是1980年的51.9倍,年均增长11.0%;旅游外汇收入1.90亿美元,是1980年的1225.8倍,年均增长20.6%。

居民生活日益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2018年,全市社会从业人员309.8万人,比1949年增加244.5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90.06万人,比1949年增加28.98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05.60万人,比1949年增加105.4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14.14万人,比1949年增加110.13万人。从业人员结构从1949年的“一三二”结构(93.6:0.3:6.1)调整为2018年的“三二一”结构(29.1:34.1:36.8),与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步伐基本保持一致。尤其是近些年在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仍保持了比较平稳的态势,2018年全市登记失业率为3.41%,自2015年以来连年控制在4%以内。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265元,是1965年的162.5倍,年均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82元,是1978年的106.5倍,年均增长12.4%。随着城乡居民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大幅度增加。2018年末住户存款余额达1658.18亿元,是1949年末的165.8万倍,年均增长23.1%;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1949年的6分钱(0.06元)增加到2018年的33862元。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盖面不断扩大。2018年,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3.0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26.3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5.2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0.1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7.30万人。随着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美丽生态成为鲜亮底色

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禀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的发展理念,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引,着力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努力实现水美、岸美、产业美、环境美,全力打造百里长江“最美岸线”。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 集中精力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2018年,全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 类水体比例达到82.3%,森林覆盖率达到56.4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71%,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52%。2018年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8.9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2018年,我市万元GDP能耗为0.547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27%。公共机构节能取得明显成效,圆满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突出污染排放整治,组织开展“工业园区私设暗管偷排偷放”、“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运行运转”、“固废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危险化工企业环境问题四个专项检查,超额完成减排任务。

打造美丽中国“九江样板”。全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全面打造长江九江段“最美岸线”。入围国家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沿江非法码头整治创全国经验。河道采砂统一管理和综合执法治砂管理模式,被交通运输部、水利部两部委誉为“九江模式”,并在全国推广。成为三峡集团在长江沿线选定的四个合作城市之一,开启了政企合作的第三方水环境综合治理新模式。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已从试点转为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18年末,全市现有普通高等学校7所,比1959年增加6所,在校学生10.1万人,比1959年增加10.05万人,每万人中大学生数为207人,比1959年增加204人,2002年时经教育部批准,成功组建了我市第一所本科院校——九江学院。2018年末,全市现有中等技术学校8所,在校学生1.72万人,比1949年增加1.37万人;普通中学281所,在校学生31.01万人,比1949年增加30.78万人;小学589所,在校学生39.90万人,比1949年增加38.28万人;职业中学23所,在校学生2.70万人;幼儿园所在园幼儿数15.95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2018年末,全市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77%,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0%。

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2018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5个、比1949年增加1个,藏书量301.97万册、比1949年增加284.97万册;文化馆15个,比1949年增加12个。电视台13座,比1975年增加12个;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8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90%。

卫生事业明显加强。全市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网日益健全。2018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802个,比1949年增加789个,其中医院62 个、卫生院197个,防疫站17个;床位数2.62万个,比1949年增加2.61万个,其中医院1.74万个、卫生院0.47万个。卫生技术人员2.78万人,比1949年增加2.77万人,其中医生1.05万人,护师、护士1.20万。

科技事业成绩斐然。2018年末,全市拥有独立科研机构14个,其中部属1所,省属2所,神舟系列飞船上的重要部件——空间精密滑环组件由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6354研究所研制生产。2017年,全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8.70亿元,是2009年的5.9倍,占GDP比重为0.77%,比2009年提高0.39个百分点。(2018年数据尚未反馈)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2018年末,全市现有体育场地448个,比1980年增加438个;其中体育场25个,比1980年增加24个;体育馆15座,比1980年增加14个;各种训练房379个,比1980年增加378个。2018年,我市运动员获得省级运动竞赛奖牌882个,其中金牌326个。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成功举办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晨跑、广场舞、散步等锻炼和运动蔚然成风,群众体质得到加强。

发布会现场,记者们就市民关心的话题向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九江调查队的同志提问,请继续往下看!

答记者问环节

问:刚才胡局长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九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想着重了解下我市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情况,能否作一详细介绍?

答: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7.0:50.5:42.5,与1949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7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4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29.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一、三、二”调整为“二、三、一”。尤其是自2011年以来,我市产业结构加速向“三、二、一”的理想型经济结构方向发展,二产和三产比重由2011年的58.6:32.8调整为2018年的50.5:42.5。一产内部结构加快调整,各业比重由1978年的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五业57.1:2.7:10.5:28.4:1.3,调整为2018年种植业、林业、牧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渔业五业44.0:9.5:13.8:5.7:27.0,种植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明显下降,渔业比重明显上升,林业、牧业比重也均不同程度上升。二产中工业和建筑业比重同步上升,工业所占比重由1986年的33.3%提高到2018年的42.2%,建筑业所占比重由1986年的6.3%提高到2018年的8.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等传统行业稳步发展,占GDP比重由1986年的3.3%和5.9%,上升到2018年的4.2%和10.6%;新兴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房地产、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比重逐步提高。

二是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工业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加工制造业加快转变,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九江工业从零开始,采矿、冶炼、机械、电力、建材、石油、纺织、化工、造船、食品等十几个工业行业逐步建设起来,棉纱、发电量、原煤、烧碱等工业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工业布局拉开了架势,九江工业逐步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门类逐步齐全、工业体系更加健全,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发展支柱产业,石油、化工、建材、纺织成为全省最大的产业集群。近年来,全市重点培育了石油化工、现代轻纺、钢铁有色、装备制造、电力新能源等五大主导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电子电器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8年,五大主导产业和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6%和14.7%。目前,全市正在重点打造“5+1”千亿产业集群,即“石油化工产业集群、现代纺织产业集群、电子电器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2018年,“5+1”千亿产业集群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0.5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32.96亿元,同比增长12.7%。

三是财政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8.8%,较1995年提高了9.5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84.5%,比2005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四是存贷款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贷款余额占存款余额的比例)为74.5%,比2005年提高13.6个百分点。

五是城乡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城镇化率于2015年首次突破50%关口,2018年达到55.27%,比1978年提高44.97个百分点。

六是就业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全市社会从业人员309.8万人,比1949年增加244.5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90.06万人,比1949年增加28.98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05.60万人,比1949年增加105.4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14.14万人,比1949年增加110.13万人。从业人员结构从1949年的“一三二”结构(93.6:0.3:6.1)调整为2018年的“三二一”结构(29.1:34.1:36.8),与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步伐基本保持一致。

问: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市投资仅有16万元,到如今全市投资数达到千亿元级别。投资是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动力。请问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投资运行主要亮点有哪些?

答: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着力扩固投,促发展,投资建设发展成就辉煌,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一是投资规模快速扩张。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快速扩张,取得突破性发展。建国初期,全市投资从十几万元、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走过了很长一个时期。改革开放以后,投资发展逐渐驶入快速道。1978-2018年,全市投资总量扩大近1300倍,年平均增长19.6%。尤其是进入新世纪2000年后,投资发展极为迅速,2000-2018年投资年平均增长23.0%。二是工业投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工业投资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占主导地位,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经济发展。1978-2018年,全市工业投资总量扩大1360余倍,年平均增长19.8%,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74.8%。三是投资活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投资实现了零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投资活力显著增强。2018年,全市民间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81.0%,民间投资增速14.7%,比全部固投增速快3.9个百分点。四是交通运输投资建设空前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改革开放以来,九江交通运输投资建设空前发展。1978-2018年,全市交通运输投资规模扩大1050余倍,年平均增长19.0%。目前,九江铁路已形成以京九、武九、昌九、铜九、合九等铁路构成大型组合式枢纽网络,实现了全面提速。九江公路建设更是飞速发展,昌九、九景、武吉、彭湖和永武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九江高速公路建设已跃上新的台阶。五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建设日新月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建设日新月异,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在改革开放中萌生、崛起,并发展、壮大。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房地产业开始真正向市场化迈进,1990-201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扩大650余倍,年平均增长26.0%;2018年房地产开发新增固定资产29.58亿元,比1990年的0.21亿元增加29.37亿元,年平均增长19.3%;城镇住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90年9.77平方米增至42.19平方米,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大幅改善。目前,入驻九江的全国前50强房企有恒大、碧桂园、保利、融创、绿地、阳光城、雅居乐、中梁、美的、联发和富力等18家,他们的进驻,带来了高品质的楼盘和先进的居住理念,大幅提升九江城市品位,九江城市功能将更加完善,居住环境更加优美,居住水平更加提升。

问: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经济迅猛的发展势头下,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许多时兴商品供不应求,物价变化可谓巨大,物价直接关系着百姓生活。请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价走势和变化趋势?

答:九江物价统计工作始于1953年,但以现行统计口径,也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的形式进入统计序列是从1978年开始,迄今已逾40个年头。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九江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从生存型过渡到温饱型,再过渡到小康型,最终过渡到消费型。居民消费价格从初期震荡增长阶段慢慢进行平稳发展阶段。

整体来看,在2000年之前九江CPI指数呈现震荡增长的态势。其中1985年和1995年增长最为明显,CPI指数分别达到了109.4和117.7。2000年以后,CPI指数开始呈现逐渐平稳的发展态势,CPI指数最高是2000年,为104.1,最低是2018年,为101.7。

具体来看,在调查的八大类消费品中,食品和衣着类涨幅最为明显,2018年食品类的价格指数为101.4,而在当时的1985年和1995年,食品类价格指数分别达到112.9和123.1。1990年和1995年,衣着类的价格指数分别达到111.1和114.0,现如今,2018年衣着类的价格指数为102.6,远低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城市居民粮、油、布以及副食品实行的凭票、限量供应制度,并放松价格管制使城镇居民食品、衣着消费可选择种类增多、比重增加。同时,始于1981年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丰富了食品的供应,使得城镇居民得以改善衣、食等基本消费。

居住类价格指数涨势趋缓,在2005年和2010年指数分别为108.5和107.0,为主要年份统计的指数中最高。2013年以后,涨幅开始逐步回落,2018年,居住类的价格指数为102.5,较新世纪前期有所降低。这主要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的医疗、住房、养老、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打破了传统体制下城市居民的福利消费,对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开支增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管理,使之更加有序地发展,居住类价格走势逐步平稳。

问: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冰箱、彩电、洗衣机” 再到“车子、房子、和电脑”,新老“三大件”的变化见证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变化。请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百姓生活的主要特点?

答:新中国七十年光辉历程,九江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全面解放和极大提高。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衣食住行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九江住户调查始于1957年,但是现行统计口径下的住户调查数据,最早可比统计调查指标年份是从1978年开始。根据住户调查资料,2018年九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达到35265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217元)增长161.5倍,年均增长13.6%;1989年跃上千元级,2007年、2012年和2016年分别上一万元、两万元和三万元台阶。2018年九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达到14482元,比1978年(136元)增长105.5倍,年均增长12.4%;1994年跨越千元级、2014年突破万元大关。

收入的快速增长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就是,大家敢花钱了。2018年,九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447元,是1978年(292元)的72.4倍,年均递增11.3%。九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078元,比1978年(111元)增长98.8倍,年均增长12.2%。2018年,九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5%,比1981年(55.4%)降低22.9个百分点。2018年,九江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3%,比1978年的66.1%下降了34.8个百分点。

生活变化也直观的反映在购买力上。2018年九江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51部、计算机54台、汽车42辆、空调144台、热水器98台、微波炉59台。2018年九江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59部、计算机32台、汽车32辆、空调97台、热水器85台、微波炉30台。

回顾新中国成立七十年走过的历程

我们取得了辉煌

但立足全国看九江

还存在不少的差距和不足

我们将付出百倍的努力

围绕经济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人民过上高品质更美好生活

建设江西通江达海的门户城市

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国际知名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

为共绘新时代江西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新画卷谱写浓墨重彩的九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