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水县在脱贫摘帽后将如何落实“四不摘”工作要求,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修水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林:感谢您的提问。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修水的关心关注。
修水作为全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们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加大投入,压实责任,精准施策,全县建档立卡23311户88710人,其中21571户84609人实现稳定脱贫,13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54%,通过了省级评估验收,已脱贫退出。接下来,我县将严格按照“四不摘”工作要求,持续巩固高质量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与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是继续推行以县处级领导挂乡镇、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包村为主的驻村帮扶工作机制,定期调度,定点帮扶,做到人不卸甲、马不解鞍,严防松劲厌战。
二是压实责任、严格督导。全县354名第一书记、650名驻村工作队员、8000多名帮扶干部到岗到位,做到人员不变、任务不变、帮扶对象不变,考核力度不减,确保不摘责任、不摘帮扶,队伍不撤、人员不散、力度不降。
三是制定出台后扶规划。特别是加大产业后扶力度,在去年产业直补安排50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再增加3000万元,确保在疫情情况下贫困群众不减收。同时把现有的各项扶贫政策,一以贯之的落实好,确保摘帽不摘政策。
四是制定出台防返贫措施。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对易返贫家庭和人员全部实行购买返贫保险。对扶贫资金和项目实行严格监管,做到摘帽不摘监管。
二、都昌县作为滨湖地区,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实现脱贫退出的?
都昌县委副书记、县长钟有林:都昌地处江西省北部、鄱阳湖北岸,国土面积2669.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39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2.1%,拥有鄱阳湖1/3水域、1/4湖岸线,全县24个乡镇中有21个沿湖乡镇,是典型滨湖贫困大县,全县82.6万人口,“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村112个(含深度贫困村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7473户63622人。
“十三五”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截至2019年底,全县112个“十三五”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6.9%降至2019年底的0.66%。在2020年4月26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我县脱贫摘帽。
结合都昌实际,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
一是建机制、强保障,全面落实各项扶贫政策。近年来,我县坚持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来抓,研究最多、部署最实、调度最密,做到了脱贫议题优先研究、脱贫问题优先解决、脱贫经费优先保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六个精准”,建立健全“六项机制”,严格执行“五个一批”,精准对标“两不愁、三保障”,大力开展扶贫“十大工程”,全面压实县乡村组四级主体责任,行业部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各方责任,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到每个贫困户、每个贫困人口。三年来,我县克服财政底子薄、资金缺口大等困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21.67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工作,有力保证了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确保全县村村过关、户户达标。
二是紧贴实际、主攻特色,全面提高两业带贫功能。湖区的特点就是水资源丰富、荒坡地多和光照条件好。为此,我们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大力发展“两茶一水”特色产业和光伏扶贫产业,通过持续发力,创造了两个第一(小龙虾养殖面积12.2万亩、产量2.2万吨、产值5.79亿元,均居全省第一;光伏电站总数650座、装机容量56.01兆瓦,均居全市第一)。荣获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称号。特别要指出的是我县光伏电站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联结贫困户11023户,占全县总贫困户的63%,仅此一项就为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10万元以上,全面消除了“空壳村”。同时,大力实施就业扶贫工程,组织各类技能培训,帮助贫困户稳岗就业。开发61家扶贫车间,利用光伏收益和专岗资金开发公益性岗位5831个,使贫困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充分挖掘鄱阳湖自然资源优势,打造南峰百合园、徐埠药王谷等乡村旅游景点,让部分贫困户子女就近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三是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基层基础条件。脱贫攻坚最重的任务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我县坚决致力于改变农村“公共服务滞后、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积极争资争项,加大资金投入,全面补齐短板弱项。三年来,我县共投入16.58亿元用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投入8.22亿元用于实施村庄整治工程、投入1.2亿元用于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投入1.05亿元用于改善农村住房条件、投入2.67亿元用于改善农村供电通讯设施。现在全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体村民都实现了走平坦路,住安全房,饮安全水,用卫生厕的目标。
四是稳巩固、促提升,全面夯实脱贫质量成效。大力推行“党建+脱贫攻坚”模式,广泛开展建强堡垒、连心帮扶、社会援助、争创先锋等行动,实现“四个增强”:增强“两委”班子、增强党员示范、增强保障能力、增强服务能力。坚持志智双扶,注重提升贫困户的精气神,激发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抓引导、浓氛围,坚持镜头对准一线、报纸办到田间、网络遍布全域。送政策、诵党恩,开展“四送”、“三讲一评”、“四大感恩行动”等系列活动,引导贫困群众感党恩、跟党走。建制度、重激励,推广“积分制”、扶贫爱心超市和“红黑榜”等做法,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坚决防止“养懒汉”,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
三、彭泽县如何落实脱贫攻坚“四个不减”,确保脱贫质量和成效?
彭泽县委副书记、县长邵九思:省委刘奇书记强调,非贫困县脱贫攻坚要强化“四个不减”,目的是稳定脱贫攻坚举措,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彭泽主要做法可概括为“两个优先、三个最强、四个保障、五个一遍”:
1.以“两个优先”做到投入保障不减。①资金投入优先,加大财政投入,整合涉农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县财政2018投入专项资金4120万元,2019年增长到5184万元,今年因疫情和收官,增长到8300万元。②项目安排优先。以项目为抓手,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扶贫走,优先向贫困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倾斜。今年为应对疫情已实施扶贫项目23个。
2.以“三个最强”做到帮扶力量不减。尽锐出战,全线出击。①集结最强的力量。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第一书记当先锋,扶贫部门当参谋,行业部门当主力,全县配备160名第一书记、4687名帮扶干部,做到行政村、贫困户帮扶全覆盖。②集合最优的作风。一切工作围绕脱贫攻坚、服从脱贫攻坚、服务脱贫攻坚,百倍用心、千倍用力,以优良的作风保障工作的成效。③集中最严的规矩。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严格目标考核,严格督查问责,县级领导领头干、乡镇部门带头干、行业部门牵头干,齐抓共管,全力攻坚。
3.以“四个保障”做到政策举措不减。在“吃穿不愁”的基础上,夯实教育、健康、住房、饮水“3+1”保障。①义务教育。持续加强控辍保学力度,杜绝中小学生因贫失学。2019年发放资助6545人次、557.25万元,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助尽助”。②基本医疗。落实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进一步规范了慢性病报销范围和政策,让贫困户看得起病,又防止“悬崖效应”。今年我们还将着重完善贫困村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体系。③住房安全。全面排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目前全县危房改造仅剩13户正在进行扫尾,6月15日前全面竣工验收。④饮水安全。先后开展三轮贫困户饮水安全检测,全面覆盖5680户贫困户,对不达标的3个自然村进行了及时整改。
4.以“五个一遍”做到攻坚力度不减。即:①全面排查访一遍,乡镇党委书记对所有贫困户全部再走访一遍;②政策落实核一遍,行业牵头部门对政策落实情况再审核一遍;③基础资料理一遍,各乡镇扶贫工作站对基础资料再梳理一遍;④环境治理整一遍,对贫困村村庄环境全面再整治一遍;④系统数据对一遍,扶贫办对系统数据再比对一遍。通过“五个一遍”,抓实抓好“3+1”59个问题整改,确保整改清零、漏项清零、任务清零,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的收官之战。
四、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收官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请问朱云主任,我们九江在消除疫情对脱贫攻坚影响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市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朱云: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挑战,我们始终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密切关注疫情给全市脱贫攻坚带来的风险挑战,第一时间制定出台了《关于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明确了26条具体措施和政策意见,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贫困户生产生活的影响,全力确保我市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好就业扶贫,确保贫困群众增收有门路。一是加强用工信息对接。通过微信、电视、短信、“等渠道“点对点”精准发送企业用工需求信息,为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开通服务专车,点对点跨省包车输送劳动力。截止目前,全市各地通过多种形式组织贫困户外出务工达10.28万人,占去年底务工人数的95.41%。二是全力保障扶贫车间复产。通过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等方式,多举措推进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全市162家扶贫车间已复工152家,复工率93.82%,复工的扶贫车间吸纳就业人口1.2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务工数为1290人。三是就近就地提供岗位。对受疫情影响,暂时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户,按照国扶办要求,光伏电站发电收益的80%用于贫困人口承担公益岗位的工资和参加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劳务费用支出。今年累计设置公益性岗位1.56万个,其中因疫情新增公益性岗位3274人。扶持各类扶贫龙头企业143家,已复工的扶贫龙头企业143家,复工率100%,吸纳劳动力2.17万人,其中吸纳贫困劳动力5874人。
(二)抓好产业扶贫,确保贫困群众增收有项目。一是加大产业扶贫扶持力度。在做好疫情防控的情况下,加大了脱贫攻坚产业扶贫项目扶持力度,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2000万重点扶持各地扶贫产业发展,并要求各地今年的专项扶贫资金重点用于发展产业。二是调整扶贫资金项目。为切实减轻疫情影响,我市提前下达第一批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00万元,并及时调整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全市各地均出台实施细则,调整优化扶贫资金项目,重点向产业、就业倾斜。各地应对疫情调整优化入库项目434个,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超过1亿元,受益贫困人口6.46万人。三是千方百计化解产业难题。针对全市贫困户产业发展受影响等问题,多方采取措施帮助其解决春耕物资、种苗、资金等困难。截止目前,贫困户发展产业受影响的有1884户,已采取措施全部化解。帮助1150户贫困户申请扶贫小额信贷超过4000万元,帮助28户贫困户办理了小额信贷延期还贷。针对全市7488家产业经营主体,我们组织力量帮助其复工复产,截止目前已开复工7481家,开复工率达99.9%。
(三)抓好消费扶贫,确保扶贫产品销售有渠道。一是开拓线上销售。为加强扶贫产品产销对接,结合3.15活动,市领导积极参与“百县千品公益助农行动”,通过现场直播的形式为扶贫农副产品代言。同时驻村第一书记们通过各网络平台、微信群、朋友圈发布滞销扶贫产品信息,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优先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二是做实线下销售。推进消费扶贫行动,依托乡村铺子、江州司马等成熟运营主体在主城区打造一批消费扶贫生活馆,探索“无人柜”消费扶贫模式,持续推进扶贫产品定向直供直销机关、学校、医院、企业等单位食堂和社区、交易市场(简称“六进”)活动,建立长期定向采购合作机制,组织工会订购扶贫农副产品;我们还出台文件要求各级工会组织要按人均不低于300元的标准,进行扶贫产品的采购。三是化解滞销产品。针对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我们积极引导化解,拓展农产品渠道,并加大信息对接,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目前已累计帮助销售农产品636.9万元,扶贫产品滞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