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近年来,全市各地农业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对标打造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九江篇章的目标要求,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扎实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和产业扶贫工程,绿色生态农业取得“六个一批”初步成果,产业扶贫“四个全覆盖”全面铺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市绿色生态农业与产业扶贫开展情况
新闻发布词
市农业局党委委员、农科院总支书记艾群兵
(2018年1月18日)
各位新闻媒体记者朋友、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九江市农业局向各位新闻媒体记者,以及各位来宾、朋友们长期以来对农业工作的关注、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欢迎参加我们的新闻发布会。下面,我就当前全市绿色生态农业与产业扶贫开展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绿色生态农业建设情况
绿色生态是我们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近年来,全市各地农业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对标打造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九江篇章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为抓手,围绕“产绿、唱绿、护绿”,扎实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生态农业取得“六个一批”初步成果。
一是阶段性完成了一批绿色行动。按照“源头控制、过程阻断、末端治理”思路,着力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农药化肥零增长、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等专项行动,切实增强九江农业发展的生态支撑。截至目前,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畜禽养殖三区划定及地理标注全面完成,禁养区内养殖场(户)443户、关停退养410户、完成92.55%,规模养猪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占比达到100%;中办专题回访调研和中央环保督查反馈涉及到的77家未配套建设治污设施的规模养猪场及20家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等需整改的问题全部按期整改到位,省环保督察反馈单个问题大多已整改到位、共性问题正在持续整改稳步推进,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农药、化肥实现负增长,创建高标准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105个、25万余亩,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试点10万亩,应用绿色植保技术防治病虫害总面积320万亩,绿色防控覆盖率38.1%。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697.26万亩,主要农作物实现全覆盖。2017年全市施用农药3667吨、化肥11.466万吨,分别比减53吨、4159吨,减幅1.4%、3.5%。统筹推进农田残膜污染治理、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秸秆综合利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等行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野生植物、特色地方品种等物种资源以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等工作,为巩固农业生态优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是建设了一批绿色基地,围绕“建设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打造、规模化发展”路径,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深入推进“三园两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累计建成标准化产业示范基地100余个、总面积120多万亩。其中都昌县依托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推广绿色生态农业标准化高产高效发展模式,建设水稻、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36.6万亩,2016年再生稻平均单产375.5公斤/亩,创全省新高。彭泽县太泊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种养复合型现代农业,其中已建成“大闸蟹”生态养殖4000亩、再生稻5000亩。修水县发展了水稻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基地18.2万亩、茶叶绿色有机生产基地1.8万亩。永修县建成大米、柑橘、杨梅等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5.08万亩。今年将新增高标准农田24万亩。
三是推广了一批绿色技术。推进产学研一体、农科教结合,大力开展农业综合性服务,积极推广地力培肥、绿色栽培、化控防害、资源利用等绿色技术,着力培育一批农业绿色种养大户或家庭农场,“控量提效、减量替代、减量控害”的绿色转型正在加速形成。仅植物病虫害疫病统防统治一项,全市就有220家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拥有植保无人机和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大型植保机械409台(架),比去年长88.5%,占全省1/4以上,统防统治面积260万亩次,统防统治覆盖率37.1%。其中昌久世纪植保专业合作社为全省最好之一、业务辐射湖北、安徽、河南等省;湖口县引进的“农眼”智能监测系统,让农业产品可视化、生产智能化,得到了省部领导和广大农民的赞誉。
四是创新了一批绿色模式,积极探索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等绿色农业发展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规模化沼气工程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综合利用,目前示范实施的彭泽县马当大型沼气工程进展顺利、效果良好;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适度发展多种经营,加大设施化建设、清洁化生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投入力度,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农牧结合、稻田综合种养等。2017年,全市新增“稻鱼”“稻虾”“稻蟹”等稻渔共生综合种养模式6.6万亩,全省稻田综合种养现场会在彭泽县召开。
五是发展了一批绿色产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带动农业“接二连三”,支持和引导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农业、低碳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产业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目前,全市建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农业示范园25个,规模以上农业企业570家,各类新型经营主体14000余个,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由初加工向原生态、精深加工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武宁长水、武宁南屏、共青双桥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武宁白鹤坪茶园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截至目前共有武宁(国家级)、永修(国家级)、柴桑区、庐山市等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县4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30个,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点150多家。
六是培育了一批绿色品牌。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培育计划,以“过程可管控、质量可把握、效益可扩展、发展可持续”为目标,强化宣传倡导、培训辅导、示范引导、服务指导、检查督导等工作措施,引导发展标准化生产,打造让消费者放心的绿色产品品牌。目前全市共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44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18个、绿色食品43个、有机食品177个、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农产品质量追溯产品102个。共有中国驰名商标5家,著名商标98个、知名商标82个;瑞昌山药、庐山云雾茶、宁红茶等3个品牌入选“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一年来,先后有永修县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口县、彭泽县获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
绿色是农业的本色,稻田就是湿地,麦田就是绿地,油菜田就是花海。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围绕建设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的目标,按照《关于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以绿色化、循环化、产业化、品牌化为路径,扎实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全面铺开、纵深发展,美化山水田林湖,打造田园绿色美,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九江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二、产业扶贫进展情况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作为全市产业扶贫的牵头部门,我们紧紧围绕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扶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先后召开局班子会议、局全体干部动员会、全市农业局长及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组织专家挂县开展产业扶贫技术服务工作,成立了局产业扶贫技术服务团、工作督查组,制定了《关于推进农业产业扶贫攻坚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编印了《扶贫产业技术指导手册》,建立了“领导干部包片、科技干部连户、第一书记驻村”的工作责任制以及“村级周调度、乡级月通报、县级季督查、市级年考核”的工作推进机制,集中开展了产业扶贫全覆盖工程“百日行动”,围绕扶贫产业、主体联结、技术帮扶、典型模式四个全覆盖,全面推行产业扶贫五个一机制(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机制、扶持一笔资金、提供一套服务)。截至目前,完成产业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84229户,开展技能培训服务2.1万人次,总结形成修水黄溪村金丝皇菊种植合作经营、柴桑港口村望夫山开心农场、都昌杨岭村胖姜茭白产销对接等典型案例51个,产业扶贫覆盖行政村333个、覆盖率100%;贫困户直接参与种植业总面积14万亩,其中茶叶1.2万亩、油茶4万亩、蔬菜2.4万亩,从事水产养殖12万亩、畜牧养殖4万头,开展休闲农业839户;新型经营主体直接参与产业扶贫4990个,其中龙头企业223个、合作组织2123个、家庭农场417个、致富带头人2227个,总投资16.3亿元,直接带动贫困户31927户、贫困人口105830人,预计户均年增收2263元。
下一步我们将把贫困地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重点,按照“改造传统产业、巩固优质产业、培育新型产业”的思路,突出特色,突出市场,突出绿色,突出融合,重点抓好“四产”,巩固扩大产业脱贫成果。
一是做活“地产”。贫困地区大多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条件独特,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立足这个最大实际,用好生态绿色牌,做好山水文章,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入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示范基地,鼓励贫困户用好土(林)地、政府扶持资金、劳动力等资源入股产业经营主体,作为“优先股”参与分红,推进绿色产业扶贫。
二是壮大“特产”。引导山林坡地和荒山、荒水、荒地、荒滩等“四荒”资源较多的贫困村,围绕茶叶、果业、蔬菜以及特色种养业等适宜产业,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建立贫困户与产业发展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经营性收入。针对贫困户缺少相关农业技术的短板,我们将按照产业扶贫“五个一”模式,统筹技术力量,继续组织实施好农技人员分片帮扶行动,开展“群众点菜,专家服务”技术帮扶和主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
三是发展“旅产”。坚持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抓手,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鼓励贫困村开展农产品初加工,打造特色优势品牌,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附加值低问题。发挥贫困地区自然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民俗特色突出的优势,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延长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群众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四是带动“网产”。坚持市场引导,大力开展“互联网+产业扶贫”,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农产品流通业态创新,用活用好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益农信息社等智慧农业服务平台,推广统一收购、集中销售模式,把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
现场答记者问
问:去年中央环境保护部督察组督察反馈九江有多家猪场未配套建设粪污处理利用设施等问题,请问经过近一年的整改,取得了那些成效?
答:首先感谢各位新闻界朋友对我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关注与支持。2017年,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在属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围绕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涉及畜禽养殖污染突出问题,成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整改部署会议,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加大督导检查力度,通过近一年的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77家未配套建设粪污处理利用设施的养猪场全部整改到位、20家禁养区规模养殖场全部关停退养到位,畜禽养殖污染整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我们着力打造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长效机制。2017年,市农业局先后召开了3次专题部署会议,开展20多次督查指导,下达关停告知书60余份、整改通知80余份,举办4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专题培训班,发放张贴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和法律法规明白纸2000余份;全市下辖14个县(市、区)全面完成畜禽养殖“三区”划定和地理标注图,划定禁养区208个、禁养区面积3700平方公里,并以地方政府行文印发;全市共投入1.97亿元用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整改工作,瑞昌、德安等10个县(市、区)政府相继出台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制定拆迁补偿标准,以整域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市、县两级农业部门都成立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签订《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整改责任书》;市农业局制定印发《九江市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方案》、《九江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规划》和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专项整改方案,相继下发有关生态健康养殖、全面深化治理等多个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指导性文件。持续关注、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的局面已经形成。
问:由于化肥大量施用,导致土壤板结、耕地地力下降问题,请问农业部门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耕地质量质量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今后有什么更好的措施与否?
答:和过去比,现在农家肥施用量确实是少了许多,化肥施用量也确实应该控制使用。通过我市耕地地力调查和耕地质量监测结果来看,我市耕地总养分含量并没有降低,但土壤团粒结构性变差,土壤酸化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我市农业部门做了大量工作防止耕地地力下降,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概括的说就是在“精、替、减”三个字上做文章,以达到耕地提质目标。
“精”,就是精准施肥。自2005年以来,我市大力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每年推广面积600万亩以上,做到作物生长需要什么肥料就施用什么肥料,需要多少就施用多少肥料,不缺肥也不浪费肥,确保作为产量避免肥料浪费。
“替”,就是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施用,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酸化加重。因此,我市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扶持农民种植红花草绿肥,施用商品有机肥。每年我市会从项目资金中整合出200万元左右购买红花草种,免费发放到红花草高产种植示范片农户手中,鼓励恢复红花草大面积种植,肥田沃土提质,近年来我市红花草面积恢复到35万亩左右,每年可减少化肥施用1800吨。在鼓励农民施用有机肥这方面,我市连续5年从农业部争取到了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政府采购指定优质商品有机肥厂商,农民购买有机肥每吨项目补贴200元,资金量每年在400万左右,施用商品有机肥示范区面积10万亩以上,可带动50万亩左右的耕地施用有机肥料,减少化肥施用2500吨。种植绿肥、施用商品有机肥可减少10%化肥施用,作物产量会更高,农产品品质会更好,耕地有机质含量会相应提高。
“减”,就是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减少耗肥耗地力作物种植面积,提高肥田养地低耗能的作物种植,以达到用地养地相结合。近5年来,我市高耗肥作物棉花面积减少了40万亩左右,小麦、玉米、大豆、药材等相对低耗肥作物替代了棉花种植。
通过一系列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措施的实施,我市耕地质量呈现了稳步提升的态势,据我市耕地质量定位监测汇总,2017年我市耕地质量总体上提升了0.02个等级。九江在耕地质量建设在全省走在前列,2008年派员参加全国耕地质量验收规程制定,2013年代表江西在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工作会议作典型发言,2017年省人大到九江进行耕地质量立法调研,给予九江这项工作高度评价。
2018年,中央更加重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战略,在耕地质量建设上将有更大的动作和更多的资金投入,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我市耕地质量保护得更好,确保我市粮食安全有耕地资源质量保障。新的一年,我市在耕地质量建设上,一是要继续做好“精、替、减”三字文章,培肥耕地地力,改良耕地土壤结构,防止土壤酸化,提高耕地肥力,二是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改善耕地排灌沟渠、道路交通、平整规则等硬件条件,大幅度高规格地提升我市耕地质量水平。
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已经由过去的吃饱向现在的盼求吃好转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直牵动着千百万民众的神经,那么我想问下,我们市在确保大家舌尖上的安全方面,具体是如何做的?
答:一是高度重视保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头牵着广大农民群众,一头牵着广大消费者,涉及千家万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坚信安全的农产品是安全生产决定的,为保障百姓吃上“放心菜”“放心肉”,对生产者主体实施监管名录制度,全面落实生产经营者的“第一责任人”责任。
二是监管检测齐发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三支队伍,在农产品生产环节严控源头。持续开展“绿剑护农”等非法添加和使用违禁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行动,严禁违禁违禁农业投入品流入生产环节,一经查处依法严肃处理。全市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建立安全生产相关制度,做好生产记录,全面输入信息,建立生产档案,以便追溯检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市县两级设立农产品质监中心,乡镇设立监管站,根据省市下达的全市每年6000多批次的监督抽检任务及全市农产品监管对象数据库,让农产品违法生产者无处遁形。
三是基地品牌促发展。全市按照“稳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有机食品、规范有序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思路,新发展“三品一标”产品,至2017年底,新增无公害农产品65个,新增绿色食品9个,新增有机产品21个,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到458个。
保障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们农业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会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勇于担当,开拓创新,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幸福感”。
问:绿色农产品品牌是绿色生态农业的重要标志。请问我市是如何把优质农产品的农业品牌知名度不断打响,使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增强的?
答:当前,我市在农产品品牌培育方面主要是围绕“产好、唱响”两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聚焦产出优质,推广标准化生产。品质是品牌的灵魂。近年来,我们把“质量创建”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加以推动,致力在“优品质”上求突破,一方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广标准化生产,从以前重产量向“产量、品质、生态”并重转变,从以前依靠单一增产方式向“种、水、肥、药、机”协同增产模式转变。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和三品一标建设主体均纳入了监管名录;另一方面加强与中茶所、中国水科院、中油所等“国字号”科研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在主导品种选育、规模化良种繁育、特色优势品种推广、绿色生态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领域谋求突破,增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例如,针对瑞昌山药开发了山药面、山药酒、山药片等深加工产品,极大的提高了品牌的效益。
二是加大营销宣传,提升品牌价值。酒香也怕巷子深。近年来,我们坚持“政府牵头、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协会管理”,通过组织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连锁直销、农超(社)对接现代营销方式,重点推介了“一绿一红”、“一虾一蟹”、优质大米等特色品牌。目前已开设庐山云雾茶品牌专卖店39个、专卖柜48个,宁红茶品牌专卖店60家、专卖柜100个,鄱阳湖大闸蟹专卖店71家,反映良好。在品牌推介上,创办的庐山问茶会已连续举办4届,实现从市级到省级再上升到国字号的跨越发展;成功举办彭泽首届鄱阳湖大闸蟹文化艺术节,彭泽鲫首次亮相亚太水产养殖展览会,九江优质大米首次集体参展江西绿色农产品(上海)展销会火爆申城,促进了我市农产品抢占多元市场、扩大客户群体、增加销售收益。
问:目前,我市产业扶贫工作全面铺开,据了解,基层农业扶贫产业发展对于技术服务的需求量很大,在这一点上,我们农业部门有哪些好的做法?
答:市农业局结合自身优势,统筹人员和力量,联合市林业局于成立了全市产业扶贫技术专家服务团。服务团由副高级及以上职称38名技术专家联合县(区、市)农业专家一起组成,涵盖种植、畜牧、水产、经作、植保、林业、农机等多个行业,分为5个小组,分片挂点,对我市12个县(区、市),333个贫困村实现技术服务全覆盖。
基层对扶贫产业技术服务需求大,但市农业局技术人员力量有限。10月25日,市农业局组织召开了全市产业扶贫工程工作会议。把县、乡的技术专家人员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抓亮点、搞示范,保证一个贫困村有一个技术专家,专家信息要上墙,每个县区都要搞产业扶贫技术示范点,合理调动配备人员。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由点到面,协力共为,齐心脱贫。
据不完全统计,6月以来,5个产业扶贫专家小组技术服务小组联合各县(市、区)农业部门技术专家实地指导,已出动技术服务专家360余人次,实地开展技术指导280余次,解决农作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农药合理使用等技术问题620余个,发放技术专家联系卡1200多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