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经开区党工委书记 柯尊玉 九江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梅 勇 九江经开区党工委委员, 综合保税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徐 翔 九江经开区社会发展局局长 廖菁菁 市政府新闻办协调科科长 杨洋 10月11日下午3:00,市政府新闻办、经开区联合召开九江“非凡十年”新闻发布会(九江经开区专场)。一起来看看吧。 发布会现场 九江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柯尊玉介绍九江经开区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 非常高兴参加“非凡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经开区十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首先,我谨代表九江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和全区18.7万人民群众,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经开区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各大媒体、各位记者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由我先向大家回顾过去十年九江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发展信心、保持发展定力,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挑战,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取得了一项又一项进步,奏响了新时代经开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最强音”,先后荣获“全国创新力百强园区”“国家绿色工业园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多个国字号荣誉,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开放平台先进单位,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十年来,我们全力以赴促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全区GDP由159.23亿元增至420.3亿元,年均增幅8.8%;园区营业收入由481.1亿元增至1463.6亿元,年均增幅11.2%;财政总收入从20.02亿元增至110.15亿元,年均增幅45%;外贸出口由51.2亿元增至111.43亿元,年均增幅11.8%;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由136家增至22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家增至131家。今天的经开区已经成为全市决胜工业的主战场,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拉动经济的主引擎。 十年来,我们聚焦产业不动摇,项目能级实现新跨越。始终秉承“项目为王”理念,坚持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主责主业,十年来,累计引进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4个,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6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82个,总投资额达到2748亿元。石化芳烃、巨石玻纤、科翔电子等一批“顶天立地”的龙头项目竣工投产。电子电器首位产业年营业收入从129亿元增至670亿元,石化炼化一体化产业年营业收入从321亿元增至489亿元,培育发展“双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迈出铿锵步伐。全区年营收过10亿元企业比十年前净增26家,生益科技、恒通自控、艾美特电器等骨干企业多次获得国家、省市荣誉。上周传来了好消息,来自我区的德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首发过会,即将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十年来,我们深化改革抓创新,开放平台打开新格局。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持续深化各领域改革,发展活力得到有效激发。在全市率先实行项目建设“红黄蓝”预警机制、驻企特派员项目服务机制、区内企业供应链采购补贴政策等一系列新举措、新办法、新模式。大力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创新推出“一指解忧”为企服务平台,实现为企服务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推进“标准地”供地模式,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深化“联审联批”,试点“拿地即开工”改革,为项目建设松绑提速。推动九江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并顺利封关运行。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一类口岸和进境粮食、水果指定口岸相继获批,口岸功能进一步完善。城西港区铁路专用线全线贯通,“公、铁、水”集疏运体系搭建完成。开通九江至洋山港“天天班”,上港集装箱码头货物吞吐量稳定突破60万标箱,长江中游地区物流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彰显。 十年来,我们凝心聚力优环境,园区颜值攀升新高度。我们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先后完成官湖污水处理厂、永安污水处理厂建设,园区污水处理厂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全区空气质量整体提升、水体环境明显改善。整合各类资金12.4亿元打造了长江最美岸线“经开样板”。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拆除各类违建3300多处、34万平方米,新建各类小游园、小广场36个,城西港区湿地公园、滨兴体育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打卡地”。 十年来,我们牢记初心担使命,民生建设取得新成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累计投入74亿元建设安永人家、沿浔小区、富和新城等安置房300万平方米,改善和解决了3万余户家庭的住房条件。发放各类补助资金4亿元,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拆墙透绿”等工作,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在全市走前列。全力发展“首店经济”,发挥联盛快乐城、九龙广场、267千艺文创园等综合体拉人气、聚商气的作用,活跃夜市经济、节日经济、网红经济,打造消费新势力。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全面落实“双减”工作,构建“学在经开”高质量发展体系,打造教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双一流”品牌。投入近20亿元建设双语实验学校、港城中学、出口加工区学校,实施鹤湖学校改扩建工程,累计增加学位1.1万个,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1.8万余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十年来,我们管党治党不松劲,政治生态呈现新气象。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切实强化理论武装,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深化基层党组织“三化”建设,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全区各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防汛抗洪、经济发展“大战大考”中勇挑重担,工作作风明显转变。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大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探索开展专项监察,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得到强化,全区政治生态整体向好、持续向好、越来越好的态势进一步巩固。 十年发展,十年巨变。经开区的发展成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和社会各界同心同向、奋勇拼搏的结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坚定信心、接续奋斗,以“一流作风”创造“一流业绩”,朝着“决胜营收三千亿、奋进全国五十强”的目标阔步迈进。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问 ● 答 发布会现场,记者们就大家关心的话题提出了问题,请继续往下看! 问:九江经开区作为九江打造新型工业重镇的排头兵、打造内陆开放门户的桥头堡,在今年提出了用三年时间实现“决胜营收三千亿、奋进全国五十强”,力争在全市工业营业收入突破一万亿中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任务。请问围绕这个目标任务,经开区采取了什么措施?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九江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柯尊玉回答记者提问 答:经开区坚决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立足全市新型工业重镇排头兵、内陆开放门户桥头堡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决胜营收三千亿、奋进全国五十强”目标任务。围绕这个目标任务,我们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以“1+9”系列文件为统领。出台《关于“决胜营收三千亿、奋进全国五十强”实施意见》“1+9”系列文件,推动产业招商、项目建设、企业提质增效、城区与园区平台升级、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改革、优化对外开放平台等9项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确保全区一切工作向此聚焦、一切力量往此集中、一切行动按此展开。 二是以培育“双千亿”产业为抓手。着力打造电子电器和石化炼化一体化“双千亿”产业,构建电子电器首位产业、石化炼化一体化、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3+3”产业体系。 三是以“一重双向三升级”为支撑。“一重”即重点打造九江综保区对外开放主平台,建设100亿外贸园区、跻身全国50强。“双向”即推动城西港区、石化产业园“东西双向并进”,向西打造城西港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先进制造基地,向东打造石化产业园炼化一体化产业承载平台。“三升级”即升级科技工业园、汽车工业园、出口加工区三个平台,主动融入中心城区布局,发展高端服务业态,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 四是以“五个一”工作格局为保障。加快推进机构改革,全面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和薪酬制度改革,打造一个部门干招商、一张网络主服务、一套人马搞建设、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五个一”工作格局。 今年上半年,九江经开区完成GDP227.7亿元,同比增长5.0%;完成园区营业收入750亿元,同比增长27%;固定资产投资170.7亿元,同比增长11.4%;外贸出口61.9亿元,同比增长30%;财政总收入78.4亿元,同比增长14.5%;强力完成“双过半”任务,为“夺取全年胜”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是国家级九江经开区建区三十周年,请问在过去十年,经开区在工业发展、对外开放方面什么特色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在未来,在进一步招大引强、发展产业集群、开放提升等方面,又有什么新举措? 九江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综合保税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徐翔回答记者提问 答:近年来,随着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中部崛起、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等国家战略持续推进,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开区始终坚持“工业强区”思路、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抓招商、推项目、促开放,立足建设全市乃至全省工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主要阵地和重要门户,以大项目支撑大产业,以高水平开放赋能高质量发展。主要做法和成效,可以概况为“三个高”: 一是高质量招商推进产业集聚。项目是源头活水,我们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生命工程”,先后引进巨石玻纤、明阳电路、瑞智机电、艾美特电器、生益科技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形成以电子电器为首的“3+3”主导产业发展格局,从玻纤细纱、电子布、电子铜箔、覆铜板、线路板、电子材料到智能终端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基本形成,电子电器产业规模近700亿元,产业聚集度约50%。 二是高效率服务推动项目提速。狠抓项目建设,推行驻企特派员制度,形成专班、专组、专人“三专”服务机制,建立“一指解忧”服务平台,实现企业点单、园区跑腿、机关报到,项目服务水平和建设速度双提升,比如目前在建的投资100亿元的巨石玻纤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年底将投产,开工到投产仅一年,体量、速度,双创记录。 三是高水平开放促进功能提升。充分发挥沿江开放、国家一类口岸等优势,建成全省唯一通港型综合保税区,城西港区铁路专用线建成通车,区港一体化、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疫情期间80%以上生产型出口企业实现逆势增长,各项开放型经济指标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先后获得“最受台资企业欢迎的经开区”“全省开放平台先进单位”“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荣誉。 未来五年,我们将全面贯彻省、市工作部署,紧盯“决胜营收三千亿、奋进全国五十强”目标,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按照“高大上、链群配”的思路,盯产业链头部企业、骨干企业、关键企业,实施“100·50·20”项目攻坚行动,走好铸链、强链、补链之路;二是在项目服务上做文章。创新“园区+部门”服务机制,推行“并联审批”和“容缺许可”,开展“拿地即开工”改革,最大限度提高项目建设效率;三是在扩大开放上求突破。发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优势,打通“区港一体”、“水铁联运”最后一公里,瞄准全国综保区50强目标,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最后也借机打个广告,国家级九江经开区通江达海、区位优越、产业成熟、功能完善、未来可期,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经开区投资考察! 问: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深化发展和改革双一号工程,请问九江经开区在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做优做强数字经济等方面,开展了哪些特色工作?下一步又将如何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实现提档进位的目标? 九江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梅勇回答记者提问 答:今年以来,九江经开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发展和改革“双一号工程”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做优营商环境,在为企解忧、助企发展上因地制宜、创新机制,推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举措,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是引进培育数字经济企业,强发展信心。先后引进巨石玻纤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德福新能源产业园项目、华秋电路电子产业链数字化产业园等数字产业或关联项目,成为数字经济落户的首选园区。 二是创新推出“一指解忧”为企服务平台,让企业舒心。建立了集综合评价、正向激励、反向约谈于一体的“一指解忧”为企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吹哨、园区跑腿、部门报到”。目前,已解决了企业反映的要素保障、用工保障等方面问题209个,企业满意度达到100%。 三是创新实施“驻企特派员”帮扶机制,让企业爽心。由263名党员干部组成的“驻企特派员”队伍对全区四上企业帮扶实现了全覆盖,今年,共争取各类项目资金近亿元,为企业解决资金需求1.3亿元。 四是创新推行“拿地即开工”改革,让企业安心。在全市率先推行“拿地即开工”改革,最大限度优化审批流程,通过“并联审批”以及“容缺许可”审批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审批时间比改革前减少约80个工作日。 五是综合推出惠企政策“大礼包”,让企业暖心。及时出台《有效应对疫情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32条政策》《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0条措施》。今年1-9月,共发放稳岗资金473.7万元,涉及企业850家;减免税费2190万元,缓缴税费4413万元,涉及企业797家。协调金融机构发放银行贷款13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对标先进,放大坐标系,切实以“作示范、勇争先”的使命担当,在百舸争流中增创优势、赢得主动,高质高效推进双“一号工程”,力争到2025年,实现数字经济总量稳居全市第一、全省前五,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600亿元的目标任务,全力打造数字经济高地,全面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全面实现营商环境提档进位目标。 问:近两年,我省紧紧围绕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以更强的开放气魄、更大的开放力度,加快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请问九江经开区如何利用综合保税区“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的政策优势,助力全市打造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九江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综合保税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徐翔回答记者提问 答:综合保税区作为外贸优惠政策的集聚地,是全市对外开放发展的重要窗口和平台。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经开区和综保区紧紧围绕“五大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扩外贸、引外资、促转型的功能平台作用,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一是提升开放产业支撑力 九江综保区将加工制造视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已初步形成以IPRO手机、嘉业智能制造、华盛电子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和以谷元、美美为主导的粮食加工产业,总投资超150亿元。并积极利用委内加工、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等政策,实现区内保税加工模式与区外一般生产模式灵活切换,促进企业产能最大化,带动区外供应链配套发展,以区内外联动不断提升产业规模水平。1-8月,九江综保区已实现进出口总值85.39亿元,同比增长275.5%。 二是提升重点平台辐射力 一是创新开辟“综保区+中欧班列”通关新模式,吸引全市外贸货物汇集综保区堆存,缩短退税周期,加速货物流转,打通国际物流运输新通道。今年截至目前,已实现中欧班列出口货值约1亿元;二是大力推动“区港一体化”,打造综保区物流服务平台,培育壮大国际分拨、出口集拼等业务。今年截至目前,已开展“区港一体化”进出口业务约4.4亿元;三是复制推广同仓分类监管政策,高效整合国外保税与国内非保税货物,推动集货、仓储、物流和销售的供应链一体化,加快打造区域性物流分拨中心。1-8月,九江综保区保税物流业务同比增长436.7%。 三是提升新兴业态驱动力 九江综保区充分发挥跨境电商综试区核心园区优势,已逐步形成“龙头企业+中小企业集聚”的跨境电商产业格局。有全市跨境电商孵化平台--海淘产业园,帮助企业拓宽海外营销渠道;“保税展示+跨境电商”新零售模式--跨境优品,满足九江市民跨境购物体验需求;搭建全市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深圳九米,引导区外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同时网购保税进口龙头企业--菜鸟集团已签约落户,将在九江实现“天猫国际”商品“即日达”。保税维修业态蓄势待发,今年将取得突破,以高技术、高利润的保税服务新业态为全市增添外贸发展新动能。 下一步,经开区和综保区将继续锚定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检测维修、销售服务“五大中心”进行产业布局,全面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积极利用RCEP制度创新成果深化经贸合作,全力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新高地,助力全市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问:近年来,九江经开区城区和园区不断做优做强,人口也快速增长。为此,九江经开区提出将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最优的营商环境、最靓的招商名片,构建“学在经开”高质量发展体系,请问九江经开区在“学在经开”有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哪些成绩? 九江经开区社会发展局局长廖菁菁回答记者提问 答: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一直以来,经开区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致力于打造一流的教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构建“学在经开”高质量发展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均衡发展下功夫。在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高位推进下,近5年来先后投入12.5亿元,从城区到园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了双语学校、港城中学、港城二小等一批中小学校,新增优质学位9800个;目前正在建设沿浔学校,改造提升滨兴、学洲小学,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布局,优化教育设施条件。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仅近2年就公开招聘教师230名,目前全区在岗教师共1040人。十年来我们共培养了省特级教师3人,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20多人。2016年,我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区认定;2018年,被评为江西省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区;2021年,荣获全省党政干部履行教育职责“优秀”等次。 二是在规范服务上求实效。着力营造公平公正教育环境,规范中小学招生行为,实行最严格的招生政策,做到阳光招生、阳光分班;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持之以恒开展有偿家教等专项治理,定期开展“千师访万家”交流活动,推进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着力优化教育“四最”营商环境,近5年来累计解决了超过5000名随迁子女就学问题,解决了260多名企业高管和科研人员子女就学,为经开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三是在教育特色上做文章。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2021年成立了全市首个跨区域示范学校联盟,同年8月组建经开区双语实验学校教育集团,今年9月成立九江鹤湖教育集团,进一步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同时大力推进教育“双减”工作,全区100%落实“两个全覆盖”和“5+2”课后服务模式,鹤湖学校、双语学校被评为全省课后服务示范学校。我们还围绕“学在经开”以讲堂、名师工作室等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研活动,仅2021年全区有2万多人次进行参与。一校一文化、一校一特色的教育品牌正在形成。2021年,我区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试点县区;2019、2020、2021年,连续三年被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评为全省平安县区。筑得良巢引凤来,经开区义务教育学生数,由十年前的7200名增长到现在的21000名,一幅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蓝图正展示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