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江,有一种奋斗在水边
中共九江市委宣传部,九江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日期:2019-09-24 16:48:09

9月24日上午,九江市政府新闻办、市水利局联合召开“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十三场新闻发布会,一起来看看吧。

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市水利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叶凌志

本次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以下情况

↓↓↓

70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的繁华巨变,九江水利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前,全市水利工程仅有塘坝5.7万多座,蓄水量1.8亿多立方米;堤坝38条,堤长397公里,保护耕地26万余亩,保护人口17万多人;有效灌溉面积近2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7万多亩。新中国成立后,全市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逐步形成了兼具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多种功能的较为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

目前全市共有大小水库1240座、塘堰50715座、灌区3246个、各类水闸979座、引水工程近9000座、机电排灌泵站2609座、小水电站355座、百亩以上圩堤399座总堤线长1008公里,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17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67万多亩,旱涝保收面积166万多亩。

特别是2011年中央印发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水利步入了提速发展的“快车道”。“十二五”以来,全市水利总投入累计超过165亿元,成为水利投入资金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成果覆盖最广的重要时期,不少水利工作有特色、有创新、有亮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有地位。2015和2018年,我市水利改革发展工作两次获得全省设区市第一名;2017年,我市河长制工作获得全省设区市第一名。

接下来从以下5个方面

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九江水利的发展变化和巨大成就

一、防治水灾害,提升防洪能力

九江地理位置特殊,历史上洪涝灾害频发。1949年以来,长江九江站出现20.5米(吴淞高程)水位的较大洪水就有20次,造成经济损失无法估量。1998年长江大堤5号闸口处发生决口,震惊全国。九江因此被国家确定为31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防汛抗洪始终是水利第一要务。在长期的防汛抗洪斗争中,全市各级水利和防汛部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始终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中心,以山洪灾害防御、中小河流防洪和小型水库保安为重点,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扎实做好应对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损失。98洪水过后,国家投入19.5亿元对长江九江城区段19.6公里江堤进行了全面整治,这是九江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整治后的长江大堤,防洪标准和防洪能力大大提高,先后经受了1999年九江长江有史以来第二高洪水位和2010年工程竣工验收后最高一次洪峰的考验。近年来,全市先后实施1000多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1785座山塘整治、81个中小河流治理、10个五河治理项目和385公里千亩以上圩堤填塘压浸工程,开展了长江崩岸应急治理、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和鄱阳湖万亩以上圩堤达标建设,着力补齐防汛短板,完善防洪工程体系。这些工程在防汛抢险中发挥了显著作用,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2014和2015年,我市先后有效应对特大台风暴雨洪灾;2016和2017年,成功战胜新世纪以来罕见的大洪久汛,实现了水库无一垮坝、圩堤无一溃决、无重大人员伤亡。特别是2016年我市防汛抗洪工作得到国务院、水利部、省委省政府领导和援浔抗洪部队首长的高度肯定,很多经验做法被省防总批转全省,市水利局等8个单位获全省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目前,我市正全力实施八里湖赛城湖控制枢纽和高铁新区倪家河水系改造工程,全面推进列入全省计划的21座万亩以上圩堤加固整治,加紧做好列入全国172项重大水利项目的长江干流江西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前期工作。

二、珍惜水资源,推进有效利用

九江虽然水资源丰沛,但仍然存在季节性、区域性、水质性缺水问题。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积极推进供水安全工程建设,增强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安全。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方面,我市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特别是节水工作成效明显,市政府出台了《九江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修水县、濂溪区、瑞昌市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顺利通过验收,市级公共机构节水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江西理文造纸、九江萍钢、江西腾马纺织印染等三家企业获“江西省节水型企业”称号今年,我局水资源科科长邹秋文荣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在提升农田灌溉能力方面,“十二五”期间,全市先后实施6批次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7亿多元,改造灌区总数1461处,整治渠道1.23万公里。“十三五”以来,全市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累计完成农田改造总面积280多万亩。同时,完成了柘林大型灌区和8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29座机电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德安樟树水库新建以及24个抗旱应急水源引调提等项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高,2013年经受住了长时间高温干旱的考验瑞昌市大壤灌区高效节水建设效果明显,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5左右提升到0.9以上,在全国灌排技术会议上介绍了经验。为发挥水价经济杠杆的作用,促进农业节水增效,2017年起我市开展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累计完成改革面积8.8万多亩,优先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模式在全省推广。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方面,“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22处,完成投资7.2亿多元,解决了15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项目591处,总投资7.6亿元,覆盖受益人口160多万人。同时,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饮水问题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内容,在项目、资金上向贫困地区倾斜,今年初经核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7.8万余户26万多人已全面解决饮水问题。在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方面,近年来先后实施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94座,总装机容量71980千瓦。去年以来,为推进水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修复河流生态系统,我市开展了农村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拆除、退出、关停小水电站22座,对生态治理机制不健全的水电站,开展了生态流量泄放和监控工作,落实了最小生态流量制度。

三、管好水工程,发挥长期效益

随着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市水利工程逐步向“建管并重”转变,不仅注重在建项目全过程监管,同时强化建后运行管理,不仅把水利工程建成“百年工程”,而且让水利工程发挥“百年效益”。2018年初,我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目前修水县和德安县正在积极创建示范县。特别是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试点,2018年底26个试点工程全部顺利通过考核验收,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可复制的管养新模式。长江永安堤结合打造“最美岸线”,投入整治资金1亿多元对16.6公里长江岸线进行全面管理提升,实施一系列美化亮化工程,先后拆除违章建筑20余万平方米、清理固体废物21处、增植树木6.5万余株、堤防整坡25万立方米,以往杂乱无章的长江大堤如今已是一幅“绿满江岸”的生态画卷,得到国务院和省政府、省水利厅的高度评价。2018和2019年,全省堤防标准化管理试点现场会和全省水利建设与管理现场推进会相继在我市召开。

四、改善水环境,解决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市以河长制湖长制为载体,坚持源头治理、重点治理,大力加强河湖管护,清洁河湖水质,维护河湖健康。全市河湖水质持续向好,地表水达标率91.7%,重要水功能区和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河湖长2328名,河湖基层专管员、巡查员、保洁员近万名,形成了“市县乡村全覆盖、江河湖库(渠)全纳入、区域流域相结合”的河湖长责任体系。各级河湖长坚持常态化巡河巡湖,及时解决了不少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河湖生态环境执法机制不断完善,组建了涉水综合执法队伍,建立了长江和鄱阳湖两个联合执法基地,在全省率先设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湖“警长”,持续开展河湖保护综合执法行动,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行为。《九江市城市湖泊保护条例》已于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成为全省设区市首部涉水管理地方性法规。在河湖管理中,我们始终把水质问题作为核心,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和管理,编制了《九江市入河(湖)排污口布局规划》,在全省属于首创,也是长江流域设区市首个入河排污口优化布局专项规划。先后开展了入河排污口专项治理,对40个违规设置入河排污口进行了整改;开展了水库水环境专项整治,全市饮用水水源区内156座水库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开展了消灭V类及劣V类水攻坚行动,永修县累计投入2.39亿元实施杨柳津河8大类23项消劣工程,使杨柳津河水质得到稳步改善,2018年均值达到Ⅲ类水,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为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和长江“黄金水道”生态、防洪、通航安全,自2009年起,我市先后对鄱阳湖和长江河道采砂实行统一管理,创造了全国经验,被誉为“九江模式”,在全国推广。为防治血吸虫,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市还先后实施了21座水利血防工程,取得明显效益。

.

五、优化水生态,实施综合治理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坚持综合施策、全面治理,着力打造江南水乡美丽生态。编制了《九江市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九江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五年(2016-2020年)行动计划》,与中国工程院王超院士合作成立了水生态文明院士工作站,与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水生态文明科研合作,立足高起点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谋篇布局。全力打造百里长江“最美岸线”,沿江非法码头全部拆除到位,共计拆除76座码头85个泊位,腾出岸线7529米,完成复绿种植面积65.89万平方米,规范提升完成率达100%。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半月谈》等多家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相继报道我市打造长江“最美岸线”工作,并在2018年中宣部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宣传活动中,引发了全国范围“刷屏级”关注和“井喷式”点赞。积极推行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确定了13条示范流域(河段),规划治理项目25个,目前已完成投资10.8亿元。持续推进以“清洁河流水质、清除河道违建、清理违法行为”为重点的“清河行动”,先后开展长江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排查鄱阳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河湖“清四乱”、非法矮圩网围整治等一系列行动,累计排查整改影响和破坏河湖生态环境的问题逾千个。大力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探索新型治理模式,推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十二五”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0多万亩,濂溪区金桥小流域项目建设得到水利部领导高度评价,2015年修水县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为提升城市品质功能,近年来,我市还加大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力度,先后实施十里河综合整治和八里湖蛟滩水利综合整治工程,有效改善了城区水环境和人居环境。2017年以来,市财政投入4亿多元,超常规完成中心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整治,得到国家生态环境部的高度肯定。目前,市政府与三峡集团合作,正在开展中心城区水污染、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其中投资77亿元的一期6个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同时投入近30亿元,全面启动了城市内湖“水体置换、引水活化”和灌溉渠道疏浚工程。

发布会现场,记者们就市民关心的话题提出了问题,请继续往下看!

市水利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忠满回答记者提问

问:今年初,水利部确定了“工程补短板,行业强监管”的水利工作总基调,水利工作如何来把握和贯彻这个总基调?

答: “工程补短板、行业强监管”确立了“建管并重”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方向,是我们开展水利工作的总体遵循。

在补短板方面,重点补齐4类工程短板:一是防洪工程。针对我市一些堤防防洪标准较低、水库安全度汛风险较高等情况,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提高我市洪旱灾害防御能力。重点推进长江干流江西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加快江新洲、棉船洲等18座1-5万亩圩堤除险加固和彭泽县芙蓉堤、都昌县周溪联圩、柴桑区江新洲等7处重点涝区治理。二是供水工程。针对我市部分区域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农村饮水安全还不巩固、大中型灌区灌溉水源保障能力不足、骨干灌排工程配套不完善等情况,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加快纳入《全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实施方案(2016-2020年)》项目的实施,积极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工作,加快补齐灌排设施短板。三是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乡村水生态系统综合整治,实施小水电绿色改造,不断改善水土流失区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重点推进修水、武宁、永修等省级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四是信息化工程。根据水利信息化需求,加强智慧水利综合信息平台、小型水库水雨情监测站、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系统、水利信息网络安全建设,推动建立水利工程视频综合监测网,建设九江水利数据中心,整合提升各类应用系统,增强水利信息感知、分析、处理和智慧应用的能力,以水利信息化驱动水利现代化。

在强监管方面,重点加强6个方面监管:一是加强江河湖泊监管。进一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持续开展“清河行动”、河湖“清四乱”、非法矮圩网围排查整治、鄱阳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等行动,切实管好“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统筹解决好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问题。二是加强水资源监管。推进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及“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持续推进节水型载体建设,严控河湖水资源开发强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三是加强水利工程监管。持续深化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工程建设安全和运行安全管理,严格在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让水利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四是加强水土保持监管。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分级审批制度和审批信息公示制,严格实行方案审批“一稿制”和方案审查专家负责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全市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监管全覆盖。五是加强水利执法监管。加强水法治宣传教育培训,深入开展河湖卫士监督执法行动,加大联合执法、综合执法力度,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水生态环境的水事违法行为。六是加强水利资金监管。加大争资争项力度,优化水利投资结构,全面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任务,加强对水利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管好用好。

市水利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忠满回答记者提问

问:八里湖赛城湖控制枢纽工程列入我市重点工程。据我所知,过去就有八里湖泵站和赛城湖闸,为什么要实施这项工程?有什么重大意义?目前工程进展情况如何?

答:九江市八里湖赛城湖控制枢纽工程位于九江市城西港区阎家渡的新开河出口,该位置是九江长江干堤与城防堤及八里湖堤、赛城湖堤的结合部。八里湖和赛城湖两湖排涝工程的引水渠以八赛隔堤分隔,两湖湖水经排涝工程排至堤外后,汇入同一条出水渠排入长江。当前,两湖湖泊调蓄库容减小,内湖防洪压力增大,且赛城湖无抽排设施,八里湖抽排能力不足,两湖汛期高水位压力凸显。因此,实施八里湖赛城湖控制枢纽工程建设,解决内湖汛期高水位问题,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是相当必要与迫切的。

根据《九江都市区总体规划(2016-2030)》布局,八里湖和赛城湖在九江市城市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八里湖组团属九江市主城中心区范围,功能定位为九江商务金融中心、文化体育中心、行政办公中心和高品质居住生活区;赛城湖片区功能定位为江西省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文化休闲娱乐中心和健康养生产业基地。九江市城市发展正由“老两湖”(甘棠湖、南门湖)时代走向“新两湖”(八里湖、赛城湖)时代,今后将进一步实施环绕八里湖与赛城湖的城市圈。八里湖新区、城西港区、中心城区等城市发展重点地区处于八里湖或赛城湖汛期高水位影响范围内。建设八里湖赛城湖控制枢纽工程可以进一步提高八里湖、赛城湖区域防洪排涝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城市健康的水生态环境体系和先进特色的水景观体系。

目前,工程出水防洪闸、海漫、消力池施工完成100%;八里湖闸、拦污栅、U形隔堤施工完成90%;泵房施工完成77%;进水渠施工完成30%,工程总体形象进度67%,累计完成产值15448万元,占总产值的51.5%。今年3月30日,工程完成阶段性目标,实现了安全度汛。

市河长办专职副主任黄涛回答记者提问

问:我市在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中,如何针对水污染、破坏河湖生态等突出问题抓好问题整治工作?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答:针对影响河湖水质、污染水体环境、破坏河湖生态的突出问题,2016年9月以来,我市持续开展以“清洁河流水质、清除河道违建、清理违法行为”为重点的“清河行动”。“清河行动”启动后,市河长办牵头、各责任单位配合、各县(市、区)具体组织实施集中力量开展了水质不达标河湖专项治理、工矿企业及工业聚集区水污染专项整治、城镇生活污水专项治理、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专项整治、船舶港口污染专项整治、水库水环境专项整治、非法采砂专项整治、侵占河湖水域及岸线专项整治等多个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排查涉河湖突出问题。对来自于中央、省环保督查以及省河长办反馈和群众举报投诉等问题全部纳入“清河行动”问题清单管理,市河长办将问题清单分区域、分行业下发到各地各部门,各地各部门对照清单,进行全面核查并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每项问题确立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并实行“一单一档”规范化管理。2016年10个专项整治行动排查的122个问题、2017年 14个专项整治行动排查的167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2018年15个专项整治行动排查的503个问题,已完成整改477个,跨年度问题正在全力推进;2019年全市共梳理排查长江、鄱阳湖和修河流域“清河行动”涉及生活、工业和船舶港口污染等18个专项问题清单228个,目前整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通过大力开展“清河行动”,江河湖库一批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乱捕滥捞等突出问题得到了整治,整治效果显著。

水旱灾害防御科科长荀辉回答记者提问

问:机构改革后,水旱灾害防治的相关职责划给了应急管理部门,那么水利部门在防汛抗洪工作中承担什么工作?

答:《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市水利局职责机构编制事项的通知》(九办字〔2019〕55号)中明确:市水利局负责落实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相关要求,组织编制洪水干旱防治规划和防护标准并指导实施;承担水情旱情监测预警工作;组织编制重要江河湖泊和重要水工程的防御洪水抗御旱灾调度和应急水量调度方案,按程序报批并组织实施;承担防御洪水应急抢险的技术支撑工作;承担台风防御期间重要水工程调度工作。

在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水利部门作为防汛抗旱指挥部的主要成员单位,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担当作为,坚持一盘棋的思想,加强与应急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对于指挥部的部署协调工作积极配合,做到“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

一是加强水情旱情监测预警和水工程调度,修订完善各类水工程防洪调度方案和应急预案;二是开展各类水工程安全度汛检查,由局领导带队的分县包片工作组,从汛前开始,多次深入水利工程现场实地检查防汛工作;三是开展水利专家库建设,提供抢险技术支撑,水利专家组随时待命,一旦出现险情(隐患),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提供技术指导;四是做好2018年水毁水利设施修复工作,入汛前全面完成水毁水利设施修复任务,及时恢复防洪功能,保证安全度汛;五是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已建非工程措施体系运行维护,确保预警信息传达渠道畅通;六是遵守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和做好信息收集报送工作。

农电站科长曹锋回答记者提问

问:农村贫困人口饮水问题是脱贫攻坚解决“两不愁”问题的重要内容。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倒计时,我市农村贫困人口饮水问题解决得怎么样?

答:农村饮水安全关乎广大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之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指导各地兴建了一大批农村饮水工程,显著改善了农村居民饮用水条件,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我市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经历了人畜解困、安全饮水到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600余处,其中千吨万人以上工程30处,千吨万人103处,百吨千人66处、百吨千人以下项目1400余处,另有分散式供水工程约10.9万处。截至2018年底,全市集中供水率达到88.6%,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2.2%,规模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达到97.2%,小型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达到91.3%,城镇自来水管网覆盖行政村比例达到83.2%。2019年是十三五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的最后一年,目前各项目县正在加紧实施,年底前将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今年以来,各地水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及乡镇以2018年底贫困人口数据为基础,多次对各地贫困人口饮水安全状况进行了拉网式自查核查,建立完善了贫困人口饮水安全状况台账。经各地自查,全市78361户贫困户已基本解决饮水安全问题。3月份,我局派出9个工作组对各地贫困人口农村饮水安全状况进行了核查,核查工作覆盖了全市有贫困人口的所有乡镇,共计查看了169个乡镇826户农村贫困户饮水安全状况。8月份,我局会同市卫健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扶贫办等部门对各地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解决情况开展了联合核查调研,各地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鉴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属于动态数据,如后续有新增加的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我局将及时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