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一数,点个赞!九江70年科技成就你知道多少?
中共九江市委宣传部,九江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日期:2019-09-17 16:45:19

9月17日上午,九江市政府新闻办、市科技局联合召开“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十场新闻发布会,一起来看看吧。

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但少鸣

本次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以下情况

↓↓

首先从以下7个方面

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成就

在机构建设方面,1962年,九江专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恢复了地区科委,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科技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在历次机构改革中,科技部门均作为政府组成部门。目前,已形成了较完备的科技管理体制,市、县科技管理机构健全,拥有一批部、省、市属科研机构,市本级及全市13县(市、区)全部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县(市)考核。

在科技投入方面,1985年之前,我市没有设立单独的科技专项经费,每年由省财政切块14万元用于科技三项费用。从1985年起,市财政设立20万元科技发展基金,以后逐年增长,2018年市本级科技专项经费达3000万元,是1978年的210倍、1985年的150倍。

在科创平台方面,实现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共建有国家、省、市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316家,其中研发平台138家(省级30家、市级108家)、创新载体178家(国家级17家、省级81家、市级80家),包括,国家级高新区1家(共青城),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修水县),省级高新区2家(湖口县、德安县),还有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永修县星火有机硅、濂溪区玻纤复合材料、经开区船舶配套设备、湖口县精细化工)。

在科技成果方面。1984年以来,全市共有250多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科学进步奖,其中江西星火有机硅厂“年产5万吨级有机硅单体生产新技术及装备的开发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铁九桥“JQ600型下导梁架桥机等多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由1989年的32%、2005年的43%提高到2018年的57%。

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2005年全市仅有高新技术企业18家,到2018年底,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今年预计新增高企200家以上,高企总数将超过500家,较2005年增长了17倍。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0.17亿元,2010年369.7亿元,2016年达到1400亿元,位居全省第二,对比分别增长了69倍和4倍,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4.34%。

在专利工作方面。1985年《专利法》实施,当年全市专利申请量98件,201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8144件、授权量5490件,总量排在全省前三,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1件专利申请量较1985年98件、2005年160件、2010年537件,分别增长了83倍、51倍、15倍。

在人才队伍方面。截止2018年底,全市在科技领域拥有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万人计划暨科技部创新创业推进计划2人,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杰出青年科技人才4人、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5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6个、市级创新技术团队29个,市级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9名。

接下来介绍了

党的十九大以来

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省、市委全会作出了“创新引领”、“创新领先”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和精心部署下,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步伐明显加快,成效日益显现。

主要措施是“七个注重”:

一是注重完善政策措施。市里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创新驱动“5511”工程的实施意见》《科技助力新工业十年行动深入推进的若干措施》《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03”专项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文件,形成了我市创新驱动发展“1+N”政策体系。目前,全市研发投入、高企申报、平台建设、专利资助等全部纳入了政策奖励资助范围,2018年仅市本级资助就达2100多万元,各县(市、区)还有相应的配套支持。

二是注重优化区域创新布局。积极融入江西创新型省份建设“一廊两区五城多点”布局,市里重点打造共青高新区、鄱阳湖生态科技城“一南一北”两大创新平台,大力支持九江经开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并在每个县(市、区)规划建设至少1平方公里的科创园,形成了重点突出、错位发展、特色明显的区域创新格局。同时,大力开展对外科技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大院大所、知名高校和重点企业优势科技资源,合作共建了厦门大学九江研究院、长江经济带北斗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35家。全市区域创新布局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连续两年实现位次前移。

三是注重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和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全市研发投入保持大幅增长,2017年增长54.3%,列全省第一,荣获“全省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先进设区市”称号,2018年增长48.45%,增幅全省第二,总量27.76亿元,占比达到1.03%,总量和占比在全省均实现了位次前移。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连续两年保持60%以上的增幅,总数达到300家,另有242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山水光电、亚华电子等6家企业获批全省首批瞪羚企业及潜在瞪羚企业。今年以来,全市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04家,预计新增200家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有望达到500家以上,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四是注重搭建科创平台。2017年以来,全市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载体10家、省级30家,培育认定市级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108家,特别是去年九江共青国家级高新区、九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先后获批,均实现我市“零”的突破。今年以来,我市又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九江中医医院获批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实现零的突破。同时,中船6354所和九七科技2个研发平台获批省“5511”工程重大创新平台项目,成为国家级研发平台预备队。

五是注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2017年以来,争取科技项目资金2亿多元,其中“树脂基碳纤维研制”“燃气轮机进气系统总成”“高抗拉锂电铜箔”等3个项目分获2017、2018、2019年度省重大科技研发专项,亚鸿电子、德安金酷等8家企业获批省协同创新体重大项目,江西晨光等4家企业荣获第九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另一方面,加快推进03专项成果在九江的应用推广,重点打造智能工厂、智慧环保、智慧消防、智慧旅游、智慧停车等5项应用品牌,“北斗导航”“智能工厂”“智慧环保”等5个项目获立项支持。

六是注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把科技人才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位置,围绕《市人才新政30条》,配套制定了《九江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等7项政策文件,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在科技专项资金中对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进行资助。2017年以来,江西晨光丁建峰、美庐生物陈林等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如洋精密管炳良等4人入选省“双千计划”。同时,围绕九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培育组建了优势科技创新团队32个。

七是注重创优科技服务。围绕“五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落实“一次不跑”“最多跑一次”等措施,不断提升和优化科技服务。2017年以来,市科技部门累计上门走访调研科技型企业1000多家,办理业务服务事项3200多次。同时,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基金的运作,启动了“科贷通”工作并实质性运作,撬动银行资本2亿元,已实投企业2000万元,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贵、融资难问题。加快科创平台建设,目前,正与中科院国科控股合作,共建国科长江经济带九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同时,启动了九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全市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除此之外

我市出台了

《九江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其中:主要目标“333计划”实现“三个突破”——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园、农业科技园等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上实现突破;在科技金融发展和服务上实现突破;在高端科技人才和重大科技成果上实现突破。实现“三个翻番”——2017年基础上,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实现翻两番,到2020年达到60亿元左右;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实现翻番,达到700家以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实现翻番,分别达到12000件和6000件以上,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以上。实现“三个提升”——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量质齐升;主要科技指标排名全面提升,有的在全省领先,有的进入第一方阵。

主要路径1)实施创新平台拓展提升工程,突出抓好“一南一北”两大创新平台以及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推进各县(市、区)至少1平方公里科创园建设、创新平台发展升级以及创新型县(市、区)建设,优化创新发展布局,打造区域创新高地。2)实施创新主体培优扶强工程,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和高校院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抓好新型科研机构发展和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不断壮大创新主体集群规模,提升全市自主创新能力。3)实施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工程,围绕我市“555”产业发展需要,聚焦我市“5+1”千亿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和专利量质提升工程,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4)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工程,推进“03专项”在九江转移转化、示范和应用推广,完善科技成果激励机制,健全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推动落实我省《关于贯彻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打造“双创”升级版,不断激活创新创业活力。5)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工程,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和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升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创新基金、“科贷通”、“创新券”等科技金融发展,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推进科技扶贫纵深发展,更好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发布会现场,记者们就市民关心的话题提出了问题,请继续往下看!

市科技局发展计划科科长万小平回答记者提问

问:2017年,市政府出台了《九江市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行动攻坚方案》,通过两年实施,取得成效如何?下步措施是什么?

答: 谢谢您对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的关心全社会研发投入是衡量区域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我国将全社会研发投入纳入了GDP核算。同时,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新型九江、提升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和壮大经济总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7年,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我市把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作为科技工作“头号”工程加以推进,重点抓企业主体、抓培训辅导、抓政策宣传、抓考核奖励市本级每年安排500万元作为研发投入奖励资助,一些县(市、区)还有3‰-5‰的配套支持,全市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攻坚行动取得初成效特别是企业研发投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2017年,全市有研发创新活动企业322家,同比增长25.8%,全社会研发投入18.7亿元,同比增长54.3%,增幅全省第一,九江市荣获“全省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先进设区市”称号。

2018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27.76亿元,同比增长48.45%,增幅全省第二,占比达1.03%,同比增加0.25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和占比在全省排位各前移1位。

对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和今年目标任务,我市研发投入工作任务还非常艰巨。为进一步抓好此项工作,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市县联动和部门协同,抓好政策引领和考核奖励,树立鲜明导向,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力度,落实好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政策,努力做大总量、提高质量,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争2019年全市研发投入增幅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占比达到1.2%以上。

市科技局发展计划科科长万小平回答记者提问

问:为加速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近年来,我市在实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03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以及完善科技成果在线对接机制等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谢谢您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关心。近年来,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推我市高质发展,一是实施了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赶超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设立500万元市级协同创新计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鼓励科技协同创新平台、项目、团队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及高新产业技术攻关,同时,各县(市、区)也设立了协同创新计划专项资金。为解决制约我市“5+1”产业发展环节中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难题,市级科技计划中设立了以龙头企业牵头,上下游相关联企业和国内知名院校所参与实施的协同创新科技重大专项。截止目前,共实施市科技重大专项60项,资金3150万元,带动企业自筹资金378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这些项目实施,实现年产值4.7余亿元,年销售收入4.61余亿元,年利税0.92余亿元,新增就业人员1600余人,开发新产品170余项,实施科技成果转化110余项,获知识产权160余项。二是实施了“03专项”试点示范工程。围绕全省“网络、平台、应用、产业”四个领先总体目标,抓住我市被列为全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综合试点城市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03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工作;在政策引导方面,出台了《九江市03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在网络建设方面,加快网络基础建设,截止目前,我市实现泛物联网连接数95.62万户,NB-IT/eMTC连接数1.71万户;在平台建设方面,中国电信中部云计算大数据九江中心、中国移动5G应用示范城市建设及中部云服务基地等相继落地;在品牌应用方面,重点开展了智能工厂、智慧环保、智慧旅游、智慧停车、智慧消防等品牌5G应用示范场景。长江北斗瑞昌研究院、九江移动及市环保宣教中心等3家企业项目获批省级“03专项”示范项目。三是完善了科技成果在线对接机制。承办了2019年江西省科技活动周、江西(九江)科技成果对接会等活动,建立了政府搭建平台、院校所提供成果和企业负责转化的“三位一体”科技成果对接机制,通过引进高科技项目、高科技人才,加快了科技成果在我市的转移转化。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8年,组织我市520余家科技型企业参加新能源、节能环保、中药产业等领域20场省级科技成果在线对接会,共征集到省内外知名院校所各类科技成果900余项、我市企业技术需求630余项开展对接,实现线上技术对接540余次,产生意向420余次,达成意向160余项,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市科技局农村与社会发展科科长万红回答记者提问

问:我市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及科技型企业培育情况如何?

答:目前,全市共建有国家、省、市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316家,其中研发平台138家(省级30家、市级108家)、创新载体178家(国家级17家、省级81家、市级80家),。其中,共青国家级高新区和修水国家农业科技园的获批,填补了九江空白;中船6354所“惯性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九七科技“流体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入了国家级研发平台预备队今年以来,我市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九江中医医院获批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也实现我市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围绕全市培育新动能工作部署,采取市县共建、一县一园等模式,在全市14个各县(市、区)规划建设了至少1平方公里科技园,努力形成“一个工业园区+1平方公里科技园”“一个重点产业+一个创新服务平台”的模式。目前,全市14个县(市、区)科技园均已挂牌运行,总面积达61.66平方公里,平均面积4.4平方公里,已建成各类产业研究院14个,累计入驻创新平台载体30多家、院士工作站8家,科技型企业200多家,成为全市培育新动能的创新高地。

同时,为加快我市开发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动争先进位,充分发挥九江国家高新区的品牌和政策效应,全面提升九江国家高新区经济体量、发展质量和创新活力,在前期调研座谈和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正在着手启动我市高新区调区扩区和“一区多园”建设,拟做大做强九江共青城国家高新区。

在科技型企业培育方面,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独角兽和瞪羚企业,不断壮大九江创新主体集群。在高企申报培育方面,实行高企申报奖励政策,自2017年起,对全市新增高企每户奖励5万元,各县(市、区)再予以相应资助,多的达每户奖励30万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连续两年保持60%以上的增幅,2018年新增141家,同比增长85%,全市高企总数达到300家。今年又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04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有望达到500家。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方面2018年全市242家企业先后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今年1-8月份又有192家中小企业申请入库。在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掘培育方面,山水光电、亚华电子、晨光新材料等6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首批瞪羚企业及潜在瞪羚企业,通过调研摸排,目前,全市建立了50家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培育库。

市科技局机关党总支专职副书记、政务服务科负责人何文祥回答记者提问

问:九江市科技局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创新服务方面有什么做法?

答:去年以来,我局认真落实市委《人才新政30条》精神,按照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要求,针对一方面企业缺科技人才和技术,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突出问题,市科技局会同市委人才办、市科协、市人社局等部门,加快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一站式”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云平台,主要包括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子平台、科技人才库、院士工作站、科技要素资源子平台、科技业务综合管理子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子平台等六大板块,汇集全市科技要素资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研设备,科技专家、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和科技金融等),实现科技资源有效共享,促进人才、项目有效对接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目前,市政府已批准同意启动平台建设,我局正在开展平台建设招标工作,力争年底上线运行。同时,我局会同鄱阳湖生态科技城,与中科院国科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进行了合作洽谈,将共同建设“长江经济带(九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依托国科元相关平台资源为九江在产业优化升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引进培育以及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科学、精准的决策服务,并共建九江科技创新大数据中心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计划在第二届长江经济带九江新产业新动能投资洽谈会上签署。

同时,大力开展科技金融服务,一是签订了“科贷通”合作协议。市科技局、永修县科技局、瑞昌市科技局、德安县科技局先后分别与“科贷通”合作方省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共同签订了《江西省“科贷通”业务三方合作协议》,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科贷通补偿金,可撬动银行资本4亿元对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二是征集了“科贷通”备选企业。根据《江西省科技厅关于征集2019年度省“科贷通”备选企业的通知》要求,面向各县(市、区)征集了首批“科贷通”备选企业64家,经省科技厅审定,61家科技型企业入选“科贷通”备选企业名单。三是开展了企业信贷尽职调查。合作方中国银行九江分行对我市60余家备选企业开展了尽职调查。目前,拟对武宁昂泰制药、金鼎泰,瑞昌森奥达,浔阳区鸿利达和经开区欧科斯瑞等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900万元,有效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市科技局机关党总支专职副书记、政务服务科负责人何文祥回答记者提问

问:请问贵局在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方面有哪些做法?

答:新闻记者朋友,您好!近年来,我局在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方面,主要围绕“让群众少跑路、好办事”这一目标,抓基础抓特色抓亮点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工作,主要做法是:

一、业务受理规范化。在“互联网+”模式下,科技窗口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将原有进驻窗口的7项申请类行政权力事项增加到11项,进驻事项同比增长57%,审批事项100%进驻窗口,事项内容全部在平台公布,企业和群众可随时通过九江科技网、九江政务网等查阅,了解办事流程、申请材料、时限要求等。认真贯彻省市“五型”政府建设要求,落实好“一次不跑”“最多跑一次”等措施,2018年以来累计办件量519件,印制标准化服务事项手册13000份。

二、权力事项精简化。我局将原有29项行政权力调整到现在的23项行政权力事项,取消整合15项,调整后行政权力清单同比下降了21%,其中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确认、市级科技项目审批时间均由120个工作日缩短至90个工作日,科技查新咨询由不确定时间承诺为5-7个工作日。同时,按照“一次办”事项通知要求,梳理出4项政务服务事项简化为“一次不跑”、3项政务服务事项简化为“只跑一次”。

三、科技服务高效化。科技局紧紧围绕标准化、精细化、人性化和特色化服务,全面推行“七零”工作法(即服务受理“零推诿”、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交流“零障碍”、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承诺“零失信”、服务态度“零投诉”)。同时,还建立健全以“亮牌、无缺位”为主的服务管理,积极推行“延时、预约、首席、邮寄快递”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办事,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进一步方便企业及群众进行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办事效率,争当“科技保姆”。2018年以来,累计走访了全市科技型企业1000多家,发放《涉企科技相关优惠政策汇编》6000多册,2017年以来,累计到科技窗口办件量4320余人次,在全市营造了创新驱动发展良好氛围。